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现代物理相关记录59条 . 查询时间(0.163 秒)
2022年7月1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陆朝阳、曹原应邀在国际物理学权威综述期刊《现代物理评论》(Review of Modern Physics)上发表题为“基于‘墨子号’卫星的空间量子实验”(Micius quantum experiments in space)的长篇综述论文。该论文从量子信息理论的基本概念、早期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相关原理性实验、面向卫星的地面大空间尺度验...
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0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我校马余刚院士、马国亮研究员、黄旭光教授入选,显示了我校近年来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的良好发展势头。
沈皓,复旦大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本科生《核技术概论》(校精品课程,市教委重点课程),研究生《离子束物理》等课程;目前从事扫描核微探针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30多篇;从2006年起担任“核微探针技术及应用国际会议”的国际委员,2013年起任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的顾问编委会...
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是国际物理学界的综述性期刊。该期刊为季刊,每年仅发表四十余篇学术论文,通常邀请在各领域卓有建树的物理学家执笔,旨在对当今物理研究的重大热点问题作历史总结、原理阐述、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8月30日,北师大物理学系教师张建辉(共同通讯作者)与合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季向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刘乙庄博士、刘于圣博士和美国布鲁克海...
教育经历:2006 – 2010: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2010 – 201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工作经历:2015 – 2020: 密西根州立大学 FRIB/NSCL国家实验室博士后;2020 – 2021: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2021至今: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员。
科研相关: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arge Hadron Collider(LHC)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实验室的RelativisticHeavy-Ion Collider(RHIC)所进行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实现了短暂的(约10-23秒)和微小的(约10-23米),但是具有极高温度的(约1014K)系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是量子色动动力学...
近日,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魏宝仁教授课题组在带电粒子诱导下碳氢有机分子的氢迁移异构化(hydrogen-migration-induced isomerization)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以“Isomerization Dynamics in the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Fragmentation of Ethane Dications” 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权...
教育和工作经历:2021.01-至今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青年副研究员;2020.01-2020.12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后;2018.11-2019.12 瑞典隆德大学,博士后;2017.11-2018.08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2011.09-2017.07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博士;2007.09-2011.07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
主要经历:2013年获南京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至2020年在北海道大学从事助理教授工作。2020年底通过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职于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理论原子核物理研究。曾获得大阪大学RCNP,京都大学YITP,理化学研究所等科研资助; 获得了日本Grant-in-Aid for Young Scientists 等基金资...
在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一般炮弹核每核子入射能量为几十兆电子伏特),炮弹核与靶核发生碰撞后会被压缩而后膨胀。由于核子间相互作用长程吸引短程排斥的特性,反应过程中炮弹核与靶核可能会发生由原子核的液相向气相的转变,该现象被称为原子核的液气相变。不同于一般的相变,由于人们难以捕捉重离子核反应的中间态,对原子核液气相变的研究有着诸多困难。近年来,机器学习已经被引入用于研究顺磁-铁磁相变、拓扑序转变等凝聚态物...
H3+离子被称作“星际化学的触发剂”(the initiator of interstellar chemistry),是极其重要的星际介质,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成为相关领域内实验理论研究以及天文学观测的热点。研究表明,烷烃等有机分子的双电离解离是宇宙中形成H3+离子的途径之一。然而多数分子解离形成H3+离子的截面非常小,理论上的动力学过程过于复杂,使得人们对分子解离形成H3+离子的机制了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