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光学工程 温度相关记录255条 . 查询时间(0.409 秒)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朱幸俊课题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无畏课题组等合作,发展了一种工作波长大于1500 nm的近红外发光纳米温度探针,并结合光传播模型计算成像技术,在活体小鼠脑血管中实现百微米级温度成像。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海洋光学研究团队在海冰透光性温度响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明晰了海冰漫射衰减系数对冰温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内在机制,并揭示了该温度响应对北冰洋冰藻初级生产及辐射能量传输的潜在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博士毕业生张雨为第一作者,副研究员许占堂为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利:三维温度成像方法及系统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利:光刺激装置及调节光刺激时的温度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温度实时监测仪
自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发现以来,理解高温超导机理和进一步提高超导转变温度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母体是反铁磁Mott绝缘体,高温超导电性是通过向母体掺入适量的载流子得以实现。已有的研究表明,超导转变温度TC不仅取决于铜氧面CuO2的掺杂浓度,也密切依赖于晶胞中CuO2面的层数(n),并且在三层体系 (n=3) 中超导转变温度TC最高。此外,三层铜氧化物超导体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利:磁共振温度成像方法和系统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一种适用于野外温度环境的短波红外光谱探测模块
近年来,结合了铁电特性和优异半导体性能的二维多层杂化钙钛矿光铁电体,表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能(铁电光伏效应、光折变、光致形变效应和铁电光伏效应等),在下一代光电器件中具有应用前景。然而,二维多层杂化钙钛矿铁电居里温度的有效调节仍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其中非铅二维多层双钙钛矿光铁电体,其性能研究受到现有材料居里温度过低的制约,如何有效提高其居里温度仍然是该领域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在上转换发光用于温度传感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Yb3+/Ho3+共掺LiYF4微晶在300-500K的温度范围内更高的探测灵敏度。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光学测温是一种主要的非接触式测温方式,利用荧光强度比(FIR)进行光学测温是较为理想的测温技术,当周围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罗军华研究员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基础前沿0-1原始创新项目及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资助下,通过引入乙胺作为“限域孔洞转子”定向合成了一例二维双层和一例二维三层杂化钙钛矿光铁电半导体。结构和理论计算分析表明,随着无机骨架层数增加,乙胺受到的孔洞限域作用增强,导致乙胺转子驱动的铁电相变能垒升高。实验发现该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8组龙有文研究员团队在高压制备的简立方钙钛矿SrCr0.5Fe0.5O2.875(SCFO)中,发现了临界温度高达600 K的磁有序相变,该体系具有约2.3 eV的直接半导体带隙,并展示了磁场可调的绿色发光效应。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光纤滤波器的在室温下稳定输出多波长掺铒光纤激光器,该激光器由两个级联球状结构的马赫-增德尔干涉仪(MZI)和一个双折射光纤滤波器-Lyot滤波器组成。球状结构MZI是由光纤熔接机在一段单模光纤(SMF)放电设计而成的。Lyot双折射光纤滤波器是利用一段保偏光纤(PMF)和两个偏振控制器(PC)连接而成,该结构可以诱导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和双折射光纤效应来抑制模式竞争产生多波长。Ly...
基于表面测温的管内流量及温度识别问题在红外无损检测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是目前红外无损检测技术从定性向定量发展的关键理论基础。针对目前流量识别结果较温度识别结果差和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识别方法精度有限的问题,使用Gnielinski关联式建立管道充分发展段的一维传热模型,并采用Levenberg-Marquardt (L-M)算法根据表面检测温度进行管内流体流量及温度的识别。通过理论推导和具体算例得,...
为分析卡簧约束对多片离合器接触应力分布的影响,运用Abaqus仿真软件建立了多片离合器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多片离合器摩擦表面的接触应力分布规律和多片离合器的温度场分布。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卡簧约束导致了摩擦副接触应力沿径向分布不均匀,越靠近卡簧,摩擦元件的外径接触应力越大,径向应力差异越大;越远离卡簧,径向应力分布差异趋于平缓,并逐渐接近活塞压力;卡簧轴向约束导致了摩擦元件的径向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