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万年前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449 秒)
2022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吕行副研究员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被周围天体近距离掠过、从而产生旋臂结构的大质量新生恒星吸积盘。这一新发现证明了大质量恒星与小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相类似,二者都会经历吸积盘和飞掠等过程。该成果于5月30日发表在《自然·...
英国《自然·生态与演化》杂志2日发表的一项生物学研究,美国科学家团队报道了可追溯至755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社群行为。科学家们发现了哺乳动物的一个新属——鼠形多瘤齿兽类的化石样本,其中包括多个身处同一地穴的个体骨架,提示了哺乳动物可能从中生代就具有社群行为了。所谓社群行为,是指同种动物间或异种动物间的集体合作行为。动物组成的永久性社群,都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还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社群...
近日,来自5000万年前的南极洲的化石被鉴定为一种已灭绝的巨型远洋鸟类——伪齿鸟。伪齿鸟因其特殊的“骨齿”而引人注目,它们的颚上有着独特的骨刺,就像是长了一嘴尖牙。此次发现的这一记录是巨型飞鸟类的最早化石记录。2020年10月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对发现于南极洲西摩岛的伪齿鸟化石...
2020年7月11日,《人类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裴树文研究员与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兴龙副研究馆员、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彭旻晟副研究员等合作完成的关于距今11,000年左右的中国南方地区贵州清水苑大洞人和广西隆林人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成果。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团队在《考古与人类科学》上发表研究成果,发现了1.1万多年前在中国东北出现世袭等级的古人类化石的证据。研究显示,中国东北地区的狩猎采集人群是中国最早进入复杂社会的人类居群之一。
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了《仙居下汤遗址勘探报告》,这份报告他们经过为期两年的勘探和研究最终形成。勘探报告表明,下汤遗址年代距今大约有10000年,这样,下汤遗址从原先的5000到7000年以前,又往前推了3000多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李刈昆研究了甘肃省东乡县龙担地点早更新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一件丽牛下颌,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短角丽牛(Leptobos brevicornis)下颌材料,最新出版的2015年第3期《古脊椎动物学报》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新材料补充了短角丽牛的下颌形态特征:下颌水平支窄长,齿槽间隙对颊齿齿列比例大,前臼齿列短,水平支与垂直支之间的夹角约120°,下颌角约90°。对...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近日在安义县发现了多处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采集到多件具有明显打制痕迹的石制品。专家分析认为,该发现将江西境内的古人类活动时间由旧石器时代晚期推前至旧石器时代中期。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1月25日报道,近日,一名研究人员在英国北海海域潜水,发现一片有着约1万年历史的史前森林,其面积可能达到数千英亩。据悉,45岁的唐·沃森在距离诺福克郡克莱海岸仅300米处进行潜水时,发现了这片“迷失森林”。她在海下发现完整的栎树,其枝干长度达8米,科学家认为这些树木自冰河时期起就藏在诺福克海岸一带了。这片史前森林有可能是由于去年冬天的暴风雪天气而得以被发现的。
从神秘的洞穴中,可追溯一个地方人类文明的起源。如果不通过考古,很难想象得到,一万年前海南山野间有华南虎、亚洲象;也猜想不出,在两万年前,海南与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着相同的古人类活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接受海口晚报专访时称,从海南迄今为止发现的两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发掘出的众多文物,雄辩地证明了这些如今人们意想不到的事实,并构画了海南远古人类在洞穴中生活的场景。
近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淄博市沂源县扁扁洞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新进展——在距今约9000年至1万年前,扁扁洞曾是山东省新石器时代一处洞穴遗址。这一重要发现,首次揭开山东省所在区域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神秘面纱,并为探索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的文化起源以及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块古玉为白色石英石质,质地纯净,呈半透明状,长65MM,宽27MM,高16MM,各面经过磨制,比较规整,名称和用途不详。更为珍贵的是,这块玉石上还残留有一些黄、褐色的附着物,疑为入土时有机物残留。这块玉石出土的位置位于磁山遗址1号窖穴的底部,经中科院、农科院采样队员认定,属磁山文化一期地层。
锛状器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典型打制石器. 它的形态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锛毛坯极为相似, 但其功能和具体使用方式无法确定. 我们以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出土的锛状器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痕分析的方法, 在显微镜下观察保留在石器表面特别是刃缘处的细微痕迹, 并结合从模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 对其进行功能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这组石器是装柄使用的复合工具, 确定了锛状器作为加工木料的石锛使用, 是...
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具有50多万年历史的石刃。这一发现将已知最早的石刃的年代向前推进了非同一般的15万年,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些工具?
CT扫描了300多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化石“露西”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科研小组与埃塞俄比亚有关方面日前合作,用CT扫描了300多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化石“露西”。科学家认为,这次扫描研究有助于找到人类祖先如何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的答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