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土壤生物相关记录133条 . 查询时间(0.192 秒)
经多方努力,“第二届土壤生物健康学术论坛”将于2020年12月24-27日在海南兴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健康工作组和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主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承办,江苏省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协办。会议将邀请全国土壤生物健康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工作者以及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代表,围绕“土壤生物健康调控原理与技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多环芳烃(PAHs)是我国农田土壤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类型之一。针对面广量大的污染农田土壤,原位生物修复是一种绿色高效、环境友好的修复措施。南京土壤研究所蒋新研究员团队针对PAHs污染农田,利用大宗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提出生物质炭阻控-植物根际强化降解协同修复措施,系统阐明了根际环境中生物质炭-污染物-微生物多界面交互作用,实现安全高效的边生产、边修复过程。
围绕国家森林与土壤基础资源战略和生态保护知识储备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由河南大学、北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林学会共同主办、中国林学会吉林服务站协办“中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与土壤生物”学术会议拟于2020年10月30日-11月1日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会议主题:生态屏障功能与科学参照系;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分布格局、储量及其变化趋势;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与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
为探明生物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种植设施番茄对番茄果实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生理生化手段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分析连续4 a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番茄果实品质、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以含高效固氮菌生物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种植番茄,番茄果实的糖酸比、Vc和番茄红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1%,7.2%,12.4%。土壤养分测定发现,该生物有机肥中所含高效固氮菌的固氮量可完全满...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恢复生态学团队(PI:刘占锋研究员)利用河南鸡公山林冠氮沉降平台,以鸡公山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线虫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冠喷施模拟氮沉降(25 kg N ha?1 yr?1)和增雨(年降雨量增加30%),研究了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对氮沉降和增雨增加的响应。研究发现,施氮增加了某些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的数量,从而对线虫群落呈正效应。与之相反,增雨抑制了这些线虫类群,尤其是与土壤食...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田洋在陆宏芳研究员的指导下,依托英德石门台林冠和林下氮添加大型野外实验平台,研究了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群落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和热力学健康水平对氮添加的响应规律。结果发现:(1)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对林冠氮添加更为敏感,表明林下氮添加研究可能低估了氮沉降对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相比传统的群落结构指标,植被群落的生物热力学指标(结构?)对氮添加的影响更为敏感。(2)两...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PI:刘占锋研究员)基于凋落物和根系去除野外控制实验平台,以南亚热带人工林(尾叶桉林和厚荚相思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凋落物和根系去除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发现:(1)持续去除凋落物(6年)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0-10cm)的有机碳含量,但是根系去除对土壤有机碳的效应不明显;(2)凋落物去除显著降低了表栖类蚯蚓(Amynthas sp.)和内栖类...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PI:刘占锋研究员)利用河南鸡公山林冠氮沉降平台,系统研究了林冠施氮和林下施氮在两种施氮浓度下对穿透雨、植物资源输入、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影响。发现林冠对25kg N ha-1 yr-1和50kg N ha-1 yr-1氮沉降的截留率分别达到了52%和44%;传统林下施氮对土壤线虫数量和多样性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林冠施氮对土壤线虫群落未产生明显影响。研...
以茄子作为砧木,番茄为接穗进行嫁接,并以番茄自根植株和茄子自根植株作为对照,基于传统及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及细菌群落结构特征,旨在揭示嫁接植株抗性增强的机制。结果表明:番茄/茄子嫁接植株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酶活 性和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茄子和番茄自根植株;另一方面,norank_c_Acidobacteria、硝化螺菌属(Nitrosp...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发现、评价土壤污染并开展修复治理的国立科研机构。高拯民先生、吴燕玉先生和孙铁珩先生先后开展了土壤污染评估与修复的研究工作,系统阐述了土壤环境及治理修复理论、学术思想和对策,开展了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污染土壤和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探索,逐渐成为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在土壤健康、植物生产力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据估计,土壤中超过80%的微生物生物膜(Biofilm)形式存在。土壤生物膜的形成可帮助微生物获得生态优势,驱动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影响土壤结构,同时也是调控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关键。然而,影响土壤生物膜形成的环境和生物决定因素仍然未知,生物膜形成如何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活性也不明确。
2019年8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和土壤生物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小组和湖南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中-澳土壤生物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第十一次全国土壤生物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土壤生态与健...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地布、透明地膜及反光膜地表覆盖对避雨栽培葡萄园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及其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盖相比,除反光膜覆盖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活性无显著提高外,4种覆盖材料均可显著提高土壤酶综合活性、微生物总量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促进土壤养分释放,其中秸秆覆盖效果最好;秸秆覆盖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地布、透明地膜及反光膜覆盖则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和地布覆盖下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