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碳循环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294 秒)
2024年4月20至22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主办了“一带一路”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与碳循环国际培训工作坊。来自中国、塞尔维亚、印度尼西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0余个国家的46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绿博讲坛】第293期:施氮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驱动力机制,以及各生态系统碳收支现状与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可供地球化学、地理学、土壤学、气象学、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大气科学和全球变化等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参考。
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大陆硅酸盐风化如何响应快速碳排放?
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
生物炭改良是实现气候智能型和资源有效型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微生物介导的有机质分解过程对土壤碳循环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仍缺乏生物炭添加下土壤关键胞外酶活性与土壤碳循环间的直接证据,而这些酶活性可能会调控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碳固存效应。
冯晓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到植物所工作。 2012年入选国家“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现任《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空间信息研究中心陈劲松研究员团队,联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胡欣平副教授团队在河口碳循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墨西哥湾西北部泻湖河口群2014至2018年月度和季度的现场采样分析,计算出整个区域的碳循环受到水文变化的直接影响,即飓风或暴风雨带来的汛期会使得河口CO2排放短时间内增高2~10倍。同时,基于质量平衡的总碳收支模型计算得出,如红树林、盐沼等滨海湿地成为半...
地球表层系统容易受到深部地质过程的影响,如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可以影响生物圈的宜居环境。然而,地球浅部过程(如生命活动)能否有效影响地球的深部圈层,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板块俯冲过程是地球表层物质进入深部的主要途径,由于表层物质的碳含量和碳同位素(如有机碳)组成与地幔物质差异明显,因此沉积物俯冲及相关的碳循环过程可能对深部碳组成产生影响。该潜在影响可以通过地幔来源岩浆岩的源区组成变化进行示踪。金...
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显著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碳循环,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与转化的核心部位。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凋落物、根系周转和根系分泌物的输入,而土壤有机碳的输出主要是土壤有机质分解将碳排放到大气中的过程。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分解系统的主要成分,其在土壤中推动物质转换、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目前关于生态系统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以及根际微生物...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工业快速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促使各国政府加速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力争早日实现“碳中和”。其中,设计和创建具有高效生物固碳能力的酶、生化途径、工程生物或微生物组,已成为合成生物固碳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在自然界中,植物和微生物可利用六条天然固碳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其中最为人熟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以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为核心固碳...
近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参数最高、容量最大、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在华能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 减排温室气体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话题,大量学者展开了对碳循环的研究工作。在碳循环中,有两个重要概念,碳源和碳汇。根据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IPCC)的有关定义,碳源是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场所,碳汇是指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系统或区域。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全球变暖和水循环加剧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研究极端气候事件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正逐渐成为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也是正确评价林草系统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作用的重要基础。基于多年的极端气候事件野外控制实验,中国科学院大学郝彦宾教授在评估半干旱草原碳循环对极端气候事件(干旱、热浪、暴雨和极端的降水分布)的响应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