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物理学 首次相关记录475条 . 查询时间(0.297 秒)
2020年9月,来自浙江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观测到了关联光子对同时激发两个无耦合原子的现象,并且利用此效应生成了三比特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 (GHZ) 态。相关成果发表于2020年9月21日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高维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奥地利马库斯·胡贝教授研究组合作,首次实现了高保真度32维量子纠缠态。本成果为进一步实现各种高维量子信息过程和研究高维系统的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打下重要基础。据悉,该成果8月2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为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特任副研究员胡晓敏博士和博士研究生邢文博。
宇宙中的正物质远远多于反物质,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个理所当然的现象,却一直困扰着粒子物理学家:大爆炸应该产生同等数量的正反物质,而现在他们的差别太大了,现有的理论却无法解释这是为什么。理论家提出,某些相互作用导致了正反物质数量的不对称,而这些相互作用的特点之一,就是电荷宇称不守恒,也称CP破坏。已经被广泛论证的理论中也存在着电荷宇称不守恒的过程,比如弱相互作用,然而这些过程的CP破坏程度太小,...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唐建顺等人与牛津大学Raj Patel资深研究员合作,首次设计并实验实现了一种特殊的“退相并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并在该量子信道中验证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该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欧洲核子中心(CERN)于8月3日发布新闻,重点报道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变到双缪子末态证据这一突破性进展。LHC上的CMS与ATLAS实验获得的信号探测显著度分别是3s和2s;综合两者,探测到信号过程的证据确凿无疑(>3s),这是首次对希格斯粒子与第二代费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测,是一个全新的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TLAS实验组在该项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洲核子中心(CERN)于8月3日发布新闻稿[*]重点报道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变到双缪子末态证据这一突破性进展。LHC上的CMS与ATLAS实验获得的信号探测显著度[**]分别是和;综合两者,探测到信号过程的证据确凿无疑(>),这是首次对希格斯粒子与第二代费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测,是一个全新的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TLAS实验组在该项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7月27至31日,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数字反应性仪成功应用于田湾核电5号机组首次临界及物理启动试验,试验结果良好,有力保障了现场临界及低功率物理试验阶段调试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后续5号机组升功率试验和并网发电奠定重要基础。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验实现了最优效率的多光子纠缠态检验,该团队李传锋、陈耕、许小冶等人构造了一种新的纠缠态测量方法,可以快速检验出实际制备的多体纠缠态相对于目标纠缠态的保真度,测量精度达到海森堡极限,更重要的是该方法所需测试样本数不会随着纠缠态规模增大而增加。该研究成果7月17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杨磊、林承键、张英逊等将人工智能核心方法之一——贝叶斯方法首次应用于奇特核体系相互作用势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为该方法在核物理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基础。该研究结果以“Bayesian analysis on interactions of exotic nuclear systems”(《贝叶斯方法在奇特核体系相互作用势研究中的应用》)为题,于6月20日发表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使用交错式晶格结构将处在绝缘态的冷原子浸泡到超流态冷原子中的新制冷机制,通过绝缘态和超流态之间高效率的原子和熵的交换,使系统中的热量主要以超流态低能激发的形式存储,再用精确的调控手段将超流态移除,从而获得低熵的完美填充晶格。该实验实现了这一制冷过程,制冷后使系统的熵降低了65倍,使得晶格中原子填充率大幅提高到99.9%以上。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开发了两原子比特高速纠缠...
美国科学家借助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其紧凑缪子线圈实验(CMS),首次观察到极罕见的玻色子“三胞胎”生成事件,这一成果或有助科学家发现超越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物理基础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许小冶等人与南开大学陈景灵教授合作,首次实现光子的偏振与其本体分离,进而实现两个光子偏振的无接触交换,揭示了“量子柴郡猫”的独特量子特性,加深了人们对“什么是物理实在”这一物理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该成果于6月15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科学家表示,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或许已经首次制造出顶夸克“四胞胎”,如获证实,有望揭示新的物理学理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允许顶夸克“四胞胎”的存在,但新物理学理论预测,它们被LHC制造出来的概率可能远高于标准模型的预言,而找到更多此类“四胞胎”是检验这些新理论的第一步。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唐建顺、王轶韬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循环式宇称时间(简称PT,parity-time)对称量子模拟器的构建,并基于该模拟器观测到量子态在PT对称系统中的动态演化行为,为深入研究非厄米量子物理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平台。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非厄米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唐建顺、王轶韬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循环式宇称时间(PT,parity-time)对称量子模拟器的构建,并基于该模拟器观测到量子态在PT对称系统中的动态演化行为,为深入研究非厄米量子物理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平台。该成果于2020年6月11日发表于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