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山地灾害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0.115 秒)
我国西部山区岩崩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前兆特征不明显、危害大等特点。灾害发生后对灾害机理以及二次危害区域进行快速评估、确定合理救援措施和划分危险缓冲区,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8月14日,成昆铁路甘洛段突发山体滑坡,阻断成昆线并造成17人伤亡。事故发生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科研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灾害研究并取得了进展。
2020年1月11日下午,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成都山地所副所长兼山地灾害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晓清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兼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教授分别就联合学术会议的起源、学术会议定位和作用致辞。两个实验室相关负责人、研究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近100人参加了此次学术年会...
2018年7月19日,四川省盐源县玻璃村突发特大型土质滑坡。由于预警预报及时,区域内97户437人成功避险,未发生人员伤亡。为揭示玻璃村滑坡成灾机理,探索成功避险模式,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桂胜、研究员陈宁生及研究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通过现场调访、无人机航拍、实验测试等技术方法,在多期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滑坡土样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玻璃村滑坡典型特征、成因及破坏机理,并...
三峡水库蓄水后,反季节水位的消长、库区上游来沙减少、库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已经影响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过程。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团队针对三峡库区干流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开展研究,揭示了重金属在消落带和水下沉积物中的时空分布特征、来源变化及潜在的环境风险,研究成果可为评估大型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累积、揭示其污染成因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8月11日上午8:30左右,北京房山区大安山乡发生山体塌方,塌方量约3万立方米。所幸,由于当地群测群防安全员和公路养护工人及时发现险情并采取断路措施,塌方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日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欧阳朝军副研究员团队根据此次滑坡特征和现场资料数据,并结合光流法捕捉技术、深度学习和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此次崩滑灾害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提取,获取了其运动速度、演...
2018年8月11日上午8:30左右,北京房山区大安山乡发生山体塌方,塌方量约3万立方米。所幸,由于当地群测群防安全员和公路养护工人及时发现险情并采取断路措施,塌方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日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欧阳朝军团队根据此次滑坡特征和现场资料数据,并结合光流法捕捉技术、深度学习和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此次崩滑灾害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提取,获取了其运动速度、演...
磷(P)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主要养分元素,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碳和氮主要来自大气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最终、唯一来源为含P矿物的风化。然而,先前的研究多侧重于研究P生物有效性和形态转化,缺乏对P风化速率的定量研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吴艳宏带领“山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团队利用贡嘎山冰川退缩迹地,定量评估了早期成土过程中原生矿物P的风化速率,揭示了控制P风化速率...
自三峡大坝建成以来,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变化一直是关注的热点。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吴艳宏团队近年来调查了三峡水库干流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并结合沉积物碳、氮、磷和重金属赋存状态及环境指标数据,探讨了沉积物元素分布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定量遥感研究团队研究员李爱农、助理研究员边金虎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青年基金等的支持下,以“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遥感综合观测实验”多尺度观测数据为依托,利用我国国产环境减灾卫星,发展了针对该卫星数据的自动几何校正方法、云雪监测方法以及时空融合方法,相关算法提升了国产卫星数据的几何定位精度、云雪识别精度以及时空连续性。在此基础...
近年来,频发的强烈地震、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针对山洪泥石流等水文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和防控减灾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难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主持的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小流域水文地质灾害链判识、评估和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水文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技术等开展了深...
碎石土滑坡是地震灾区分布最为普遍的一种滑坡类型。目前此类滑坡的发育特征识别主要依靠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缺乏可靠的原位水文地质结构模型,而这对后续滑坡防治、形成机理及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等的支持下,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重点实验室苏立君研究团队,在碎石土滑坡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地...
三峡水库消落带是人为调控水库水位形成的反季节变化的水、陆交错过渡区域,落差约30m,面积约349km2。年内淹水频度和强度等调水节律变化彻底改变了水库消落带的生态格局和过程,加之强烈的人为活动干扰,消落带土壤、植被、水文、微地貌等短时间内发生了剧烈变化,其地貌过程、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过程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使三峡水库消落带成为了世界上独特的地貌单元。了解和认识这些过程有助于分析水库消落带地质生态环境...
近期,地学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 发表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Richard Iverson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欧阳朝军共同撰写的综述性论文。该文章主要围绕地表灾害沿程侵蚀效应展开。由于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地表灾害沿程侵蚀效应十分突出,往往是灾害规模放大、流动性增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对灾害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国际研究热点问题。
自然界24万种被子植物中,有大约6%左右的雌雄异株植物,由于其不同的繁殖成本,雌雄植株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对环境胁迫有不同的适应性对策。那么,雌雄杨树对营养缺乏有着怎样的响应与适应?为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室研究员张胜副及团队以我国特有的、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雌雄青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氮和磷素缺乏下雌雄杨树性别间差异响应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进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