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 地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地理学 青藏高原相关记录140条 . 查询时间(0.112 秒)
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冰芯、树轮、湖泊沉积等记录对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剧烈,降温迅速升温缓慢;末次冰期温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具有较好一致性,同时也具有高原的独特性;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间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的记录基本一致;全新世总体比较温暖;近2000年来温度变化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近...
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愈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强调综合性。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难点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本文从综合区域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入手,在传统的地域系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在区划中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原则,并区分了不同空间层级两者的不同作用。等级单位采用五级制,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将其划分为3个生态带,15个地?人区,...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2007/8/24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 (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 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由Vyshotskii模型转换为干燥度,力求说明近3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应...
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           2007/8/24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重要性,是地球表面上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被作为先兆区或预警区。青藏高原湿地多为高寒沼泽、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湖泊,具有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止全球水危机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青藏高原湿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湿地的类型和分布、湿地土壤、湿地植被、泥炭的形成与...
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交叉情况下,如何根据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获得该自然地理单元的精确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以青藏高原为自然地理单元和人口数据为例,选用并设计了数据统计的运算方法(实际数值模型、边缘等密度法推算模型、最小值模型、最大值模型和估测值模型等5个线性统计模型)及试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青藏高原中国境内分布于6个省区的221个县(市),其中155个...
为纪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主编,近70余名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老、中、青学者联合著述的科学著作——《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近期已经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在序言中,刘东生院士、孙鸿烈院士和郑度院士分别撰写了题为“青藏研究的科学范式、效应及其精神内涵”和“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两篇文章。文章用客观的、科学的和...
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效应           2007/8/24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就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促成了独特的高原季风系统,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导致了亚洲干旱地带的北移和植被地带的不对称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
青藏高原东部针叶林下8种藓类植物5个生境的自然含水率以及2种室内环境下持水变化的实验表明,供试藓类植物在原始林下的自然含水率最高,5种生境中金发藓自然含水率最低,提灯藓自然含水率最高;藓类持水能力与保水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持水能力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失水过程和失水速率变化趋势相似,但种间差异明显,与藓类本身对水分的适应能力、环境条件变化,以及藓类失水过程中生...
全球变化导致青藏高原腹地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也引起该区高寒草甸植被向高寒草原植被的退化。研究区内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过渡区,高寒草甸植被的退化速率为14.2km/10a,而相应地在退化区内生物总量亦呈下降趋势。气候暖干化是引起高原腹地植被退化的原因。而植被退化与区域生物总量的下降将成为影响该区环境自调能力和牧业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考察资料和室内测年数据,通过对晚新生代以来不同时段泥石流沉积物的分布特征研究,总结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华北地区第四纪泥石流活动的规律。认为晚新生代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始于晚第三纪,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泥石流活动主要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中更新世是泥石流活动最活跃的时段;晚更新世位于大陆内部的秦岭北坡及陇南山地泥石流活动减弱,华北北京山区及太行山东麓泥石流活...
对1961~1999年46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采用旋转主成份(REOF)分析,发现存在4个变化敏感区:青藏高原东北区,青藏高原东南区,柴达木盆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区。4个变化异常敏感区的最大冻土深度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趋势。其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原东北部、高原东南部和高原南部区冻土厚度表现出变薄趋势,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比80年代变浅0.02、0.05、0...
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           2007/8/24
长期以来,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从地理学角度,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横跨31个经度,东西长约2 945km;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迄昆...
青藏高原目前多处所见岩溶地貌主要属第三纪古岩溶之地下部分经后期剥蚀而出露于地表的。风化壳红土和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等古岩溶相关沉积也多以残留形态出露在已经发生解体的高原主夷平面的南和东南缘。风化壳红土中所含粘粒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粘土矿物多属“伊利石-高岭石”型组合,少数样品属“高岭石-伊利石”型组合。据硅酸系数和粘土矿物组合判断,古岩溶风化壳...
本文综述了最近50年青藏高原古地理演化中一些基本问题研究进展。分析了中新世~上新世青藏古地理环境,高原在3?6MaBP海拔不超过1000m,此后强烈隆升。青藏高原最近三次冰期年代分别为725~581、289~136、82~10kaBP,冰期中不存在“大冰盖”。高原晚新生代重大古地理演化阶段和事件为:38~22MaBP行星风系控制的热带-亚热带低地、22~3.6MaBP古季风...
青藏高原学术研讨会 —— 资源·环境·生态建设 (第二轮通知) 为促进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青藏高原研究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公众对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环境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举办“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