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科学总论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科学总论 南极相关记录31条 . 查询时间(0.177 秒)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环境研究论文指出,南极洲的游客抵达点和科考设施附近的黑碳污染可能会增加这些地区的融雪。这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黑碳每年夏季或导致积雪(地面上积累的雪)减少23毫米。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安徽光学机械研究所历经四年时间,在南极进行了连续的臭氧柱浓度监测实验,证实了臭氧变化受南极极地涡旋影响。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大气科学研究进展》上。
研究人员首次证实,南极洲西部的松岛冰川可能会越过临界点,导致其迅速且不可逆地后退,这将对全球海平面产生重大影响。
2020年4月23日上午,中国南极第36次极地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极地国内考察基地码头。全球院2018级博士生刘旭颖完成在南极中山站的任务,随队返回国内。
“雪龙2”号2月8日电 北京时间2月8日2时,首次抵达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域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开始长城站卸货任务。因长城站附近水浅,“雪龙2”号无法直接停靠码头,所以在距离长城站约2公里处抛锚,卸货人员将货物用橡皮艇拉着驳船运送至长城站码头。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5日首次用大型底栖生物拖网在宇航员海开展底栖生物调查,这是中国在宇航员海首次开展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海洋生态调查包括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各个类群。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5日首次用大型底栖生物拖网在宇航员海开展底栖生物调查,这是中国在宇航员海首次开展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海洋生态调查包括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各个类群。
“没想到鱼类拖网从放网到收网跨了一年,而且还是‘雪龙2’号2020年的第一场作业。”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张洁一面整理刚收上甲板的拖网,一面笑着对记者说。
海洋微塑料污染广受国际社会关注。2019年12月25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在南大洋宇航员海的东经45度断面进行海洋微塑料拖网取样作业。这是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宇航员海开展微塑料调查,并成功获取样品。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3日傍晚在南大洋普里兹湾东侧回收了一套第34次南极考察时布放的潜标,4日早上在同一海域布放了一套新的潜标。这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首航南极以来第一次布放和回收潜标。潜标是物理海洋观测经常采用的一种定点长期观测方法,根据需要搭载不同的仪器和设备,以观测海洋的温度、盐度、海流等水文要素。
雪龙2”号南极大学开学     雪龙2”号  南极大学  开学       2019/10/25
新华社“雪龙2”号2019年10月22日电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每次在航渡期间都会开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课程,被称为南极大学。正航行在太平洋上的“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22日下午迎来南极大学开学。
2019年10月22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107名考察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大陆。这次,“雪龙”号有了一个新伙伴——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15日从深圳出发首航南极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15日首航南极,它将与“雪龙”号一起开启“双龙探极”时代。本次南极科考的海陆空观监测设备也纷纷升级,这将助力多学科联合科考、筹建新站点等任务的完成。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在我国极地科考中大显身手。在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即将启动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重工6日下午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交车仪式,由双方共同研发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将奔赴南极,助力南极科考。
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过去一直认为相对稳定的南极东部冰原实际上十分脆弱,500万年前的全球气候变暖曾造成这部分冰原大面积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了将近10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