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性科学 肿瘤学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药学 中医学与中药学 生物医学工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医学 纳米技术相关记录70条 . 查询时间(0.456 秒)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黄锦海和哈佛大学陶伟团队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影响因子29.4)发表封面文章《Nanomedicine for th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Ocular Bacterial Infections》,揭示纳米医学技术在眼部细菌感染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发生频率与胃癌、脑癌相似,确诊后死亡率较高。由于IPF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尚无特效药治疗。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具有诱导肌成纤维细胞凋亡、促进肺上皮细胞增殖以及清除肺间质内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可作为新型治疗药物用于重塑IPF患者的肺组织结构,恢复肺泡功能,有效改善IPF治疗效果。然而,IPF的MSCs疗法虽已取得进展,但在临床应用方面仍面临挑战。IPF患...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纳米仿生研究所张智军研究员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通过研制外界刺激响应性CT纳米示踪剂,期望实现长时程、高灵敏度的干细胞体内示踪。团队前期通过温度调控纳米粒子的表面性质来促进细胞标记,实现了移植干细胞的体内CT成像示踪。在此基础上,最近该团队开发了一种pH响应性金纳米粒子,用于移植干细胞在治疗IPF过程中的长期动态示踪。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裴仁军带领研究团队,利用单宁酸(TA)与铁离子的配位作用,制备了功能化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并成功从8种癌症病人的血液样品中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CTCs)。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研究员合作,首次采用合金化的方法合成了银金硒(AgAuSe)量子点。该量子点发射峰位于978 nm,其绝对PLQY为65.3%(为目前报道的不含毒性重金属的NIR-II量子点PLQY的记录),发射半峰宽为90 nm,寿命为4.58 μs。结合变温光谱,表明该量子点PLQY增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非辐射跃迁的有效抑制。进...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研究员团队利用一种各向异性的L-鼠李树胶糖-1-磷酸醛缩酶 (RhuA)作为构筑基元,通过在蛋白质三维(3D)空间位点引入组氨酸残基并且精确调控其相互作用,成功实现了将各向异性的非球形RhuA蛋白质自组装成高度有序的、具有不同形态和结构的蛋白质晶体。基于组氨酸的π -π作用,通过热力学调控RhuA的自组装过程,获得了3D纳米带和3D四方相晶体结构;...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王强斌研究员团队设计了一种联合基因、药物和干细胞的多功能神经干细胞(NSC)治疗策略,该策略能够在小鼠模型中同时实现Aβ清除和促进神经再生修复,并表现出良好的改善AD小鼠记忆和认知水平的疗效(图1)。首先,实验开发了一种能够稳定和持续表达脑啡肽酶(NEP)的基因工程化NSCs(NEP-NSCs),该细胞可以释放NEP实现脑部微环境中Aβ的高效、持续降解,维持Aβ代谢平衡,同时促进N...
2020年11月25-26日,由苏州纳米所和WILEY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2020苏州纳米材料高峰论坛暨庆祝Small期刊创刊15周年活动在苏州纳米所报告厅成功举办。苏州纳米所副所长王强斌和WILEY出版集团Physical Sciences中国区总监徐广臣博士为论坛致辞。五位院士及多位知名专家围绕“纳米材料”的主议题就生物医学、智能仿生、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做了会议报告,呈现了一场精彩纷...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海燕教授和东南大学张宇教授联合主导申请的国际标准项目《Nanotechnologies —Assessment of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metal and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于2020年5月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ISO/TC229)正式立项批准(项目编号ISO/WD TS 5094...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0年5月1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提出新型即时诊断平台,可以使用纳米粒子或磁悬浮颗粒诊断新冠肺炎感染并评估病患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一成果能在任何重大并发症出现之前确定哪些患者死亡风险最大,因此能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大流行病的管理效率。这一诊断平台由密歇根州立大学人类医学学院放射学系助理教授莫特扎·马哈茂迪提出,基于患者的感染程度以及疾病各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改变泪液、唾液、尿液和...
最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王强斌课题组在其邀请综述“Recent Advances in Tracking the Transplanted Stem Cells Using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Nanoprobes: Turning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中对近年...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利用非共价交联手段,进行DNA支架—蛋白质复合纳米结构的组装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特殊蛋白个体在DNA支架上的结合排布,并且不涉及后续组装调控。构建更加高级而有序的DNA—蛋白质复合结构,并实现蛋白分子化学计量学和原位组装调控,是发展基于核酸和蛋白质的杂化生物纳米材料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主办,郑州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承办的“纳米科学技术分会第五届年会暨2018’全国纳米生物与医学学术会议”将于2018年10月25-28日(25日全天报到)在河南省黄河迎宾馆(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议将就国内外纳米科学技术前沿以及在生物与医学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进行交流。大会已邀请了100余位知名专家(院士,杰青,长江学者,973首席,千人计划入选者等)...
2018年5月25日至27日,得到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湖南省科技厅大力支持,由湖南大学举办的第八届生物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ISBBN2018)在长沙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纳米技术纳米医学、分子科学和功能材料、生物分析和生物技术、化学生物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前沿进展进行探讨和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朱毅敏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利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筛选获得了针对PD-L1分子的抑制性多肽,验证其具有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降低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工具。具体来说,运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通过对任意多肽库和偏向多肽库的筛选,获得了若干条可以与PD-L1特异结合的多肽序列;通过对其理化性质的比较,确定其中一条多肽TPP-1(Y...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