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民族旅游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0.119 秒)
11月19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在重庆涪陵开幕,院长黄大勇教授发表题为“突破文化资源陷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主旨演讲,问诊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资源陷阱。
2023年11月19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在重庆涪陵开幕,院长黄大勇教授发表题为“突破文化资源陷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主旨演讲,问诊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资源陷阱。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2023年会暨第十二届民族旅游论坛会议通知(第一轮)。
2021年10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旅游研究院民族旅游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由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与风景园林学院和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暨第十一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
通过探讨民族旅游商品“族群性”表征的建构途径及诠释方式,将西方诠释影像的构成性诠释方法应用于民族旅游商品文化表征的分析中,提出了民族旅游商品“族群性”表征的“构成性诠释”框架。该框架将民族旅游商品分解为商品材质、制造工艺、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以及附加服务六个部分,综合诠释了民族旅游商品的“族群性”意义。最后,选取了云南丽江古城的东巴纸类旅游商品作为框架应用的例证。通过案例分析,较为清晰、系...
2019年8月3日上午,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办,延边大学、珲春市人民政府和延边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的第十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在延边大学珲春校区开幕。论坛以“民族旅游与边境振兴”为主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旅游论坛执行主席、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吴忠军,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年7月26日,第九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在昆明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承办,以“民族旅游与乡村振兴”和“民族旅游理论与学科建设”为主题,来自全国16个省、4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的160名代表与会,涉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等55家单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旅...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法对翁丁佤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的神圣空间生产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翁丁佤寨传统仪式实践的神圣空间形态具有多维一体的属性结构,村民的自然生态观体现在生态亲和中的自然敬畏并形成仪式惯习,政治生活观体现在以老人集团为符号的村寨仪式治理形态中,日常生活体现了人神对话的仪式化交往,在人观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共融共存的哲学理念。(2)旅游介入后,传统仪式实践和现代...
旅游地发展中居民态度及相应行为意愿已被认为是旅游产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民族旅游地居民的分类通常都是从对旅游业发展态度的角度来考虑,尚未出现依据个体对本族原文化及旅游者主流文化偏好来展开的研究。文章以心理学视域下的文化适应为理论基础,利用两个经典模型,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处于旅游发展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3个典型侗寨居民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主客跨文化互动中利用SL-ASIA文化适应单线性模型可以把...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讲话和2017年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导,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将就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等相关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为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研究,决定于2017年7月15日—18日在甘肃省兰...
在今天中国的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市场中,“藏银”已成为一个颇为流行的物质标签。以“藏银”之名制造、消费的商品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在旅游人类学视域下,“藏银”同时作为“物”与“物的观念表达”,折射了中国多民族国家想象与认同实践中物质性与族群性的复杂关联,其社会性建构过程也因而关涉到:(1)藏族古老的合金制造技艺如何表达了特定的族群文化传统;(2)“藏银”之物与名如何在汉藏互动的历史进程中生成与变迁...
面对发展主义对地方和传统的贬斥,以及日益强化的现代化力量,有必要关注和强调边缘民族社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研究通过2008—2016年对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社区本土实践与行动的持续考察,发现在消费领域,村民展现出对新兴消费文化和风尚的接纳;在生产领域,倾向于通过市场经济逻辑的本土化来实现传统的保育,促进社区和族群的发展;在文化领域,借用各类现代的组织、媒介和技术手段,树立文化身份,强化族群认同的...
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
旅游已成世界性的产业,遗产旅游也正方兴未艾。为了推动遗产旅游的发展,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定于2016年4月23-24日在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及宜昌·三峡大学召开。
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逐渐被民族旅游研究所借鉴和吸纳,但在中国民族旅游的开发实践中却往往处于“非主流”的境地。人类学要想在中国民族旅游实践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首要的任务就是用本学科的视角透视民族旅游,反思其进行中国实践时所面临的一些特定的问题,并积极推动和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工作。其关键点在于:一是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协调机制;二是客观审视民族旅游对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的影响;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