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教育学 >>> 教育史 >>>
搜索结果: 1-7 共查到教育史 民国相关记录7条 . 查询时间(0.449 秒)
近日,由我院田正平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第一辑七种(360万字),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据悉,该丛书由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全国十所高校的11位学者分工撰写,历时五年。目前推出的是第一辑,今年年底将推出第二辑,全书预计七百万言。丛书各位作者均为国内长期以来研究民国教育史的专家,对各自研究的专题有深厚的积累,在充分吸...
通过对民国福建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获得者群体进行典型性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首先获奖学生父辈或在他们青少年时已去世,或是失业,或是从事低声望的职业,即都属于社会底层人士。而获奖学生从事的职业或是属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或是属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即都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换言之,民国福建社会存在剧烈的“代际流动”。政府设立大学奖学金则在获奖学生向社会上层流动中扮演关键角色,获奖学生通过海外留学成功实现向...
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变迁过程,具体显现了师范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度。徽州小学教育发展的县域、城乡不平衡格局,既与社会转型有关,也与地方社会的支持力度有关。全徽教育协进社议案的处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州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地方教育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也表现出向行政领域扩展的趋势。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县级作为基础教育发展和普及的主要区域,其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在本县范围内借助民众的力量,征收各种教育附加捐、杂捐,并且切实清理和扩充各项学产学款;另一个则是由省和中央财政对县级进行专项补助,主要表现为在县里设立省立学校或省款补助学校,逐渐将基础教育纳入到财政保障的范围,教育经费由地方自筹转变为民众和各级政府共同分摊。
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员聘任          2008/1/7
以满清政府于1898年开办京师大学堂算起,直到1917年的二十年间,仿效西方体制建立的中国大学体制,能够冲破重重障碍,从无到有,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承认是一大伟业。但是从学校数量、学校规模、办学体制上看,大学仍属于初创时期。以京师大学堂为例(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11年教员总数42人,1912年在校学生818人,1916年教员148人,学生1503人1。而学术风气则尤其萎靡不振,「外...
民国教育史的分期             2007/11/2
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将民国教育的演进,置于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全过程中进行分析,把民国教育的效应,放在中国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化转型的大系统中加以衡定,是我们研究中华民国教育史,对它进行历史描述和价值评判的出发点与标尺。新陈代谢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的无形的手。世界各国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行程无不表明:教育是人才的保证,人才是现代化的根本。只有以教育为立国之本,...
李华兴教授主编,李华兴、周永祥、陈祖怀、张元隆四位先生通力合作撰写的《民国教育史》一书,最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读完这部62万字的民国教育史学术巨著,深感它无论在理论创新上、结构组合上抑或描述文风上,都把民国教育史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