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海洋科学 课题组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317 秒)
海沟是全球海底地形最深处,同时也是板块构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深海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海洋的物质循环。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以下简称“海洋系”)助理教授李芯芯课题组与国内外知名海洋科学研究单位共同参与的智利海沟国际联合考察航次取得研究新进展,揭示了8000米深海沟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问题。
近日,海洋学院杜宗军教授课题组在海洋微生物系统学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研究进展,成果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和Microbiome上。
近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刘永学教授课题组在海上风电场遥感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Proliferation of offshore wind farms in the North Sea and surrounding waters revealed by satellite image time series为题发表于能源领域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
海洋环境中当海水温度和盐度在深度方向同时存在不均匀分布时,重力作用下会出现温盐驱动的双扩散对流现象。双扩散对流广泛分布于从热带到极地的不同海域,是影响热量和盐度在垂直方向混合输运的重要物理机制。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上层海水中,温度和盐度往往随深度增加而同时下降,此时发生的双扩散对流为盐指型,同时会伴随着温盐台阶流态。当前关于温盐台阶流态的产生机制和混合输运特性还有众多问题需要回答。工学院杨延涛课题组...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邹欣庆教授课题组在中国近海海洋热浪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 "Marine heatwaves in China's marginal seas and adjacent offshore water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为题于2020年3月17日在海洋科学类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
2020年2月19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隋森芳院士课题组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盐泽红藻藻胆体能量传递的结构基础”(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in Porphyridium purpureum phycobilisom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盐泽红藻藻胆体的2.8 fuhao.png分辨率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为揭示藻胆体中的能量...
根据ESI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以上海海洋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于飞副教授为通讯作者,与山东大学刘光洲教授团队合作发表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领域研究论文《Sorption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hydrophilicorganic chemicals to virgin and aged microplastics in freshwater and seaw...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升温的周期性气候现象,平均每2-5年发生一次,对全球气候具有重大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造成全球不同地区的异常温度变化,以及干旱或强降雨等现象。及早并准确地预测厄尔尼诺的发生以及强度,对预防或降低其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农业、社会等方面的损失意义重大。近期,2019年12月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陈晓松教授参与指导的一篇关于厄尔尼诺预测的文章...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海岸带陆地和海洋温度都在快速上升,并且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陆海温差是海-陆间热力对比的重要表征,对区域气候有显著影响。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气候类型南北差异大。基于此,作者以海岸线为界,向陆海各缓冲200千米作为研究区,将中国海岸带划分为渤海,黄-东海和南海三个区域。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18个CMIP5气候模式数据...
2019年1月14日,美国知名科普网站Science Trends以“Identifying The Impacts OfThe El Niño And La Niña Events On Habitat Quality Of Chub Mackerel In The EastChina Sea”报道了海洋科学学院陈新军课题组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中国东海鲐鱼栖息地的影响研...
近日,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杜宗军教授课题组在海洋未培养微生物的可培养机制方面获得新进展,发现微生物富集培养过程中潜藏的复苏机制及其对分离培养难培养微生物的重要性,研究成果“Metatranscriptomic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insights into resuscitation mechanisms during enrichment culturing”发表...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沈冰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对我国华南扬子板块南沱组(Marinoan冰期沉积)顶部的黄铁矿结核(FeS2)进行了系统研究(图1)。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南沱组顶部的黄铁矿结核在整个华南地区广泛分布。黄铁矿结核的大小与含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变化的规律,由深水相至浅水相逐渐降低(图2)。黄铁矿的硫同位素也存在明显变化,不同沉积相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该研究建立了一个新...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杨光教授课题组联合哈佛医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华大基因开展中国水域江豚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相关成果于2018年4月1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的测定与比较分析,从种群遗传结构、历史动态和适应性进化等方面系统地揭示了江豚不同种群之间的显著差异与适应性分化,提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长江江豚具有独立的物种地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侯书贵教授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局地水汽再循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nhanced Recent Local Moisture Recycling on the Nor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Deduced From Ice Core Deuterium Excess Records” 为题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Geo...
2017年9月11日,我校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高树基教授课题组与德国奥尔登堡大学Thorsten Dittmar教授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Aerosols as a source of dissolved black carbon to the ocean”的研究论文,阐述大气沉降对海洋溶解黑碳的贡献。该研究团队通过测定2...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