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抗战时期相关记录1510条 . 查询时间(0.221 秒)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李济深的统战工作,在不同阶段目标各有侧重。全面抗战爆发后,对于反蒋甚力、拥护国共合作且对桂系颇具影响力的李济深,中共通过多重管道与其联络,争取李的同时亦有增进与桂系关系的双重意图。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后,中共一面加快在粤桂湘边发展的步伐,一面动员李济深开展敌后抗战抗战胜利之际,中共主张李济深坚持自治自卫,发展武装力量,与中共一道制止内战爆发。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李济深的...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街头诗运动成绩突出,街头诗作为媒介算不上性能优良却仍风行一时,原因正在于其战斗性、诗性与人民性的特质。“破壁人”的存在使街头诗在易于湮灭的同时获得战斗性内容与媒介意义,“造壁人”的书写、张贴行为被视作战斗的一环,成为街头诗最具说服力的信源佐证。街头诗的“悬置”诗性使自身呈现多种样态的同时,也赋予其承担不同宣传任务和因时而变的可能。
抗战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载了300余幅(组)政策宣传图像,反映了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舆论导向。《解放日报》根据政策宣传要求,主要运用以文选图的模式,时宜性地刊载了系列所指、能指同构的图像。所刊人物图像注重转移法运用,突出领导、英雄人物形象的号召、榜样作用;叙事图像强调对应鼓动,以真实、典型形象体现动员的生活化、对应性。
新秧歌剧是“讲话”之后延安文艺界向民间形式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新的时代表现新的生活、塑造新的人物所适宜的形式。新秧歌剧的成功为民间形式的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坚定了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利用民间形式的信心。新秧歌剧是各抗日根据地新的人民文艺的一次成功的文艺实践,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新秧歌剧带动了整个抗日根据地群众性文艺创作,表现了复杂、丰富的农村生活,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创造性。
抗战爆发后,沿海重要产盐区先后沦陷,国民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但成效有限,导致盐荒蔓延。鉴于此,一些省份先后实施计口授盐。至1944年,计口授盐在国统区已较普遍。大体而言,计口授盐采取了直接利用保甲、设食盐公卖店和运用消费合作社三种形式,授盐定额每人每月五两至一斤不定。计口授盐缓解了后方盐荒,但也存在较大局限。在一定程度上,计口授盐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对民众的组织能力有限,由此亦可窥见国民...
全面抗战时期,为消除军队派系色彩、加强中央化,国民政府在各战区设立政治部,派出大批政工干部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周复即是其中一员。担任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的4年多时间里,周复在山东建立了正规政工制度。山东作为国民党非嫡系部队遍布的省份,地方军政势力错综交织、彼此掣肘,以周复为首的中央政工介入山东军事后,引起地方实力派的排拒。为此,周复积极在鲁苏战区军政领袖间沟通疏导,通过背后的中央资源吸引地方部队中上层...
第二次西学东渐时,西方近代科学中的“电”概念传入中国对译为中文,首先传入的是“电气技术”,随后才有“电气科学”著作被译介为汉语。而囿于传统中西知识体系的隔膜,中国学者无法细分“科学”与“技术”之间差异,将所有关涉“电气”的知识一概以“电学”命名归集,由此便出现了新兴的“专门学”——“电学”。随着各种“电气技术”广泛应用,相关的物理学教育制度的确立,“电气科学”著作也被更多的晚清士子所研读并深入思考...
钩虫病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寄生虫病,川东北碚钩虫病的防治开全川之先。1939年国立江苏医学院内迁至川东北碚,洪式闾等人通过粪便检查与实验研究确诊地方怪病“水积病”实乃钩虫病,随即与北碚行政当局合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工作。国立江苏医学院洪式闾等人主导的钩虫病防治工作一方面协助了地方政府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引导民众改变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发现新虫种,助推中国寄生虫病学学科知识的发展。...
“沦陷区”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概念。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战线的推进,国民党党政机关普遍以“沦陷区”指代敌后区域,造成对“沦陷区”概念的误用,受到质疑。为此,国民党高层试图以“战地”替代“沦陷区”表述中的敌后语义,却导致了“战地”“战区”“沦陷区”等新旧词汇夹杂并用的混乱局面。与之相比,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将“沦陷区”正确界定为“敌占区”,这反映出共产党在思维方式上的现代性,也从政党文化层面揭示了共产党...
全面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是一场中外人士共同参与的经济救助运动。经费来源主要有社员认股、政府拨款、银行贷款、海外捐款。社员认股数量过少,可以忽略不计。政府拨款的弊端是流程复杂、效率低下。银行贷款则因其不稳定性,难以资助广大基层合作社。海外捐款在数量上不及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但胜在及时高效,可以有效支持合作社。随着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海外捐款的价值逐渐凸显。“工合”总会始终希望掌握海外捐款的分配权,遭...
随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话剧、歌剧等新剧种逐步兴起,形成与传统戏曲相对应的革命新剧。在晋察冀边区的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新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边区创建之初,戏剧工作者多上演外来剧以唤醒民众,宣传抗日救亡。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戏剧工作者开始以边区现实生活和斗争为素材创作新剧。至文艺整风运动前,晋察冀边区革命新剧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官员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饭局依旧盛行。以国民政府行政院官员陈克文为例,其饮宴活动虽然由于战局和政局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一直存续不断。作为一种最普遍的社交方式,饭局为陈克文维持和扩大人脉提供了特定的场域,借助地缘、业缘、学缘、政治派别、趣缘等纽带,陈克文与国民政府各色人物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网,为其人际关系互动和权利关系运作提供了便利。陈克文日记中的饭局,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战时“吃紧...
1941年前后,中国共产党针对战争局势的变化,号召“干部军事化”,强调干部要学习军事,学习在战争环境下坚持生存的技能。不过,虽然有干部积极学习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但有的干部不愿意学习军事,认为与军事相比,政治、文化的力量更强。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强调军政结合,主张军事干部与政治干部互通互学推动革命发展,不断加强干部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干部军事化,最终导向政治,导向民心,成功避...
1937—1941年老舍的创作发生两次转型。左翼阵营所主导的“文艺大众化”构成了老舍创作转型的潜在语境,老舍借助“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这一载体介入到文艺大众化运动中来,实现了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创作转型。文艺大众化的创作取向与新文学传统形成的两个文学场域发生龃龉,并在事实上成为制约老舍创作突围的瓶颈问题,老舍无法有效消弭和融合两个场域之间的“界限”而被迫再次转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