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与中药学 >>> 中医学 民族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药学 中医学与中药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中医学与中药学 谨防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059 秒)
冬日谨防暖气病     冬日  暖气病       2010/12/24
连日来,记者从哈尔滨市各大医院了解到,入冬以来因口唇干燥、咽喉肿痛和咳嗽流涕等症状前往就诊的患者逐日增加。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四院门诊部主任王秀菊教授表示,进入冬季,暖气、空调等取暖设施造成室温增高,使得室内空气更加干燥、污染加剧,从而导致人们出现各种不适,这就是“烘”出来的“暖气病”。
冬季谨防青光眼复发     冬季  青光眼       2010/12/6
进入冬季,老年人青光眼的发病率会悄然增高。青光眼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眼球胀痛,视力急剧下降伴同侧头痛,甚至有恶心、呕吐、发热等,检查可发现眼球充血发红、眼压高、眼球坚硬如石。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眼病,对视力损害严重,且不可逆转,所以,提醒大家在冬季做好防治准备。
老年人谨防致盲杀手     老年人  致盲       2010/11/26
老年性黄斑变性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是老年人常见疾病。黄斑是视网膜中最重要的部位,直径有1.5毫米,我们良好的中央视力就靠这小小的黄斑去维持。随着年龄增长,黄斑可出现病理性改变,从而引起视力模糊、视物变形等,如任其发展,会导致阅读困难,无法看清他人面容等,甚则失明。黄斑变性已被视为老年人致盲的“第一杀手”。而公众普遍对这种疾病认知不足,较易发生误诊和漏诊现象。专家提醒,当患者有视力下降、看东西...
冬季谨防宝宝烂嘴角     冬季  宝宝  烂嘴角       2010/11/22
冬季气候干燥,稍不小心就易上火。尤其是小儿口角炎,也就是俗称的烂嘴角就开始多起来。
入秋谨防胃肠型感冒     入秋  胃肠型感冒       2010/10/14
进入秋季以后,气候变化无常,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尤其是老人、小孩及有慢性疾病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当遭遇过度疲劳、受凉、情绪波动时,细菌、病毒会经呼吸道传播进入血流侵犯消化道黏膜,引起消化道黏膜反应。出现食欲差、上腹胀、泛酸、烧心及恶心、呕吐,有时还伴有轻微腹痛、水样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此类患者中80%的人会有发热、咽喉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20%的人呼吸道的症状不明显,以腹痛、腹泻症状较为...
秋季谨防面瘫     秋季  面瘫       2010/10/11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秋季气候变幻莫测,忽风忽雨,忽冷忽热。当气温骤降之时,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神经,就容易发生“面瘫”。
洪灾过后谨防皮肤病     洪灾  皮肤病       2010/8/12
近来,强降雨持续肆虐我国南方省份,重庆、四川、湖北等省份遭受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积极抗击洪涝灾害的同时应加强卫生防疫的力度,应力争做到大灾过后无大疫。
夏至谨防“热中风”     夏至  谨防  热中风       2010/6/22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精神养生方面,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平时多注意“暑易伤气”。饮食方面,讲究吃“补食”,原因是夏至后有三伏天,它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人容易食欲不振,所以要学会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
谨防冠心病“猝死”     谨防  冠心病  猝死       2010/6/18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症状多表现为:胸前区的压迫性、针刺性疼痛、心慌、心悸、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眩晕、胸闷、气短、乏力、四肢酸软、房颤、血压不稳等。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冠心病也是导致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谨防心脑血管病     谨防  心脑血管病       2010/6/21
2010年5月21日至7月23日,是24节气中小满至大暑节气段,其中还包括芒种、夏至、小暑、大暑4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小满至大暑处于庚寅年三之气少阳相火,这段时间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少雨。
盛夏谨防阴暑伤人     盛夏  阴暑       2009/7/23
 中暑是夏季常见病,尤以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更易发生。中医学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
春季谨防红眼病      春季  红眼病        2009/2/27
  红眼病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红眼病”,通常在受到感染后的一二天内发病。而由病毒引起的“红眼病”,感染数小时后即可发病。该病传染性极强,只要健康的眼睛接触了病人眼的分泌物污染过的东西,如毛巾、手帕、脸盆、书、玩具或门把手、钱币等,就会受到传染,在几小时后或1~2天内发病。小儿生性好动,如不注意预防,往往一个孩子得病很快蔓延全家或整个幼儿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