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等离子体物理学 >>> 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学 等离子体光谱学 凝聚态等离子体物理学 非中性等离子体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等离子体物理学 金属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474 秒)
共价金刚石-石墨材料,集合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优势,能够实现超硬、极韧、导电等优越性能组合,在超硬和电子器件领域极具研究和发展价值。由于金刚石-石墨共价界面能高,目前主要通过高温高压方法来活化碳原子,实现该材料的构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CVD)是金刚石面向功能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借助CVD技术构筑共价金刚石-石墨材料,并探索金刚石和石墨两相界面的新奇物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技术以及化工合成领域,具体为一种适合碳氢化合物高温热裂解以及利用碳氢化合物高温气体进行化工合成的低温等离子体装置。该装置将行波态微波波导/同轴转换结构与直流高压等离子体放电结构实现有机的结合,直流等离子体的悬浮阴极同时也构成了波导同轴转换的内导体,直流等离子体的接地空心阳极作为波导同轴转换的外导体,通过这一复合结构将微波高效率地作用在直流等离子体上,使常规的柱状等离子体变成丝状等...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技术以及化工合成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等离子体高温合成所使用的直流等离子体装置阴极与保护方法,解决现有等离子体阴极存在的能量利用率低、烧蚀严重的问题。该等离子体阴极为空心阴极和水冷阴极构成的复合阴极,复合阴极的一端为中空结构的空心阴极,复合阴极的另一端为带水冷结构的水冷阴极,空心阴极与水冷阴极上设有相互连通的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一端与气体入口连通,所述气体通道另一端与空心阴极的...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利:一种在腔体外控制阴极移动的等离子体电弧炉
2023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簇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2506组)江凌研究员、谢华副研究员实验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胡憾石副教授理论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红外—极紫外(IR-VUV)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在IIIB族过渡金属(Sc、Y、La)与CO的反应中发现了气相无限域中性七配位金属羰基化合物Sc(CO)7和八配位金属羰基化合物TM(CO)8(TM=Y,La),...
为了解碱金属离子对煤热利用过程中NOx污染物形成的影响,针对煤中含氮模型化合物吡咯,在吡咯常规非催化热解机理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d,p)方法,研究了碱金属离子(Na+,K+)对吡咯催化热解反应机理和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碱金属离子能显著促进吡咯热解生成HCN路径中的内部氢转移反应、协同开环反应和协同裂解反应的发生,但对分子异构化反应的影响较小。Na+和K+ 均能...
近期,固体所刘长松研究员课题组在聚变等离子体引起金属表面起泡的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氢在金属中的自发偏聚行为,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氢致表面起泡机制。相关论文以“Hydrogen bubble nucleation by self-cluster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statistical models studies using tungste...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应用等离子体研究室陈长伦课题组研究了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结合重金属污染物之后的生物环境毒性行为。研究发现,GO会吸附溶液里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浓度,从而减小重金属生物毒性,二价重金属污染物也会促使GO团聚,降低溶液中GO的浓度,从而减小GO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而未团聚的GO可以包覆在细菌表面,阻止溶液里的重金属侵入到细菌细胞内。GO纳米材料与重金属...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应用于测定金属镀锡层的厚度时激光脉冲能量的 大小及其稳定性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本文采用一款自制的皮秒激光剥蚀固体进样系统(psLA),与 ICP-MS联用建立了一种测定金属镀锡层厚度的方法。在激光脉冲能量为12μJ,散焦距离为625μm的条 件下采集锡和镀锡层基材元素检测同位素的时间分辨图,根据提出的边界确定规则确定了剥蚀镀锡层的时 ...
金属纳米结构在与光相互作用时会产生特定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这种基于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学(plasmonics)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光催化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樊春海课题组和上海光源陈刚课题组利用DNA分子实现了对金纳米等离子体结构生长的精确调控,并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SAXS)技术揭示了DNA介导的纳米金花生长机...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合作,在纳米晶金属材料钨和铁抗辐照性能计算模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聚变领域期刊《核聚变》(Nuclear Fusion)和核材料领域期刊《核材料》(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上。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仿生功能材料与传感器件研究中心刘锦淮研究员和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黄行九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分子间隙纳米器件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新方法,实现了对Hg2+的特异性电学敏感响应及检测,并结合理论模拟计算阐明了其敏感机制。该研究成果近期被《自然》出版集团的《科学报告》接收发表(Scientific ReportsSci. Rep. 3, 3115; D...
冯博学,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离子体与金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硕士。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金属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和金属薄膜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讲《固体物理》、《金属物理》、《金属薄膜及表面分析技术》、《电子显微学基础》、《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金属材料的环境敏感型断裂》等课程;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合作者,已承担或正在执行多项国家和省...
吴志国,理学博士,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甘肃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兰州大学委员会副主委。200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固体电子学学士学位,2003年和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7月留校任教,2008年至2010年在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从事博士后研...
王君,1976年1月生,甘肃省会宁县人,理学博士,讲师,九三学社社员。1998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2001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获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 7月至今,在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2009年5月聘任为副教授,硕士导师。2008年1月至2010.1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