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化学与化工学院相关记录859条 . 查询时间(0.465 秒)
杨志杰 (Yang Zhijie)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山东省泰山青年学者,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课题组以胶体纳米晶体、有机小分子为构建基元,通过弱键相互作用构筑三维有序的多功能复合材料,从分子层面理解、阐明组装体材料的协同物理效应,并探究这类材料在仿生催化及其他功能上的应用与开发。
于伟泳,男,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化学所博士毕业,曾在德国、美国等学习或工作。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催化、能源、医学方面的应用。发表论文270篇,h-index是63。欢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来一起学习、研究、工作。
赵翠华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1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今任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有机光电功能分子。
孙宏建教授,男,1962年出生,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79—1983 就读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3—1986 就读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导师尹敬执教授,蒋本皋教授;研究方向,稀土元素热化学。1986—1994 留校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1994—1999 赴联邦德国 Darmstadt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学习;师从 Hans-F...
梁雨锋,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2015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20.07年至今任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和兴趣为生物质分子的电化学转化研究、新颖廉价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基于新概念、新策略、新试剂进行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
邹桂征,男,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交叉科学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仪器分析化学、生命分析化学和体外诊断方法学的学科交叉型研究,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发光与电化学发光试剂、器件装置、生化分析方法与体外诊断技术(详见同主页博客),已在单色电化学发光新试剂、新技术和新装置领域获16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7项专利成果获转化实施。1999年开始从事电...
蔡彬,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课题组从事界面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采用电化学和先进材料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节能环保和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关系密切的科学技术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纳米晶气凝胶、电化学传感器设计与应用、电催化氧气析出与还原反应、可穿戴传感器件、污染物检测与降解等。我们还将致力于开发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研究,让基础研究的成果走出实验室与...
张晓梅,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重点是通过分子设计,构筑具有大比表面积、丰富表面基团和高吸附容量的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探索其在废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主要致力于设计新型的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利用卟啉衍生物优异的仿生催化性能,并通过分子设计引入荧光,磁性等性能,设计合成新型的卟啉基纳米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创建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和重要生命化学反应的新型高灵敏度与高选择...
熊胜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课题组一直围绕在介观尺度下如何实现无机能源材料精准可控合成与组装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尝试用简单的化学原理和合成策略,可控合成新颖的无机介观尺度复合组装结构材料,将其应用在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等领域。近五年在Angew. Chem.,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Nano Lett., Adv. E...
徐立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首批高级会员,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型高性能碱金属二次电池、锂硫二次电池正负极电极材料及新型电催化相关材料的新颖制备方法探索、结构与性能调控及其实际应用等;相关研究属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 晶体结构与性能及器件等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在上述相关研究领域目前已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ngew. Chem. ...
朱永发,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主要从事气相分子反应动力学、分子光谱等领域的理论研究。
张志敏,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固废循环利用和绿色材料制备研究。
程航,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主要从事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碳氮物质循环、化学工程与技术及其环境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讲《化工分离工程》等课程。
通过直接利用可持续的太阳能将CO2光催化还原为有用的燃料,是解决碳排放和全球变暖挑战的一种极具前景的策略。目前大多数光催化反应需要无氧环境甚至纯CO2气氛作为原料,直接将烟气或空气中的CO2光催化还原制取燃料,显然更有利于控制碳排放与缓解温室效应,但其中高浓度的O2从热力学上更容易被还原,几乎完全阻碍了CO2还原的发生。近日,王靖宇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发了光...
梁锦霞,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1.表面催化机理的研究。2.功能材料的设计及模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