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化石相关记录1218条 . 查询时间(0.192 秒)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热带亚洲植物多样性演化研究,在对滇南地区景谷盆地下层植物群的采集过程中,发现了一枚独特的翅果化石。客座研究人员赵弈善在黄健副研究员和苏涛研究员的指导下,结合现生植物的形态学与生物学,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景谷发现的豆荚化石属于见血飞属,建立一新种“浙昆见血飞(Mezoneuron zhekunii Y...
猎豹为猫科动物中非常独特的一个分支,其为追求高速奔跑捕猎而放弃了力量,体现在头部较小,犬牙很小,四肢修长,爪子粗钝不可完全收缩。如此独特的形态特征,使得早年的学者大多把猎豹列为猫科中一个单独的亚科。但后来分子生物学证明猎豹实则属于猫族中的一员,和美洲的山狮,细腰猫组成一个支系。这说明猎豹的特化是相对近期的事件。现在猎豹主要分布于非洲,少数分布在亚洲西南部,而地质历史时期猎豹曾经广布于欧亚大陆。猎豹...
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已知约5000种,全部营寄生生活,能感染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2024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罗慈航在研究员王博指导下,与云南大学,以及德国、英国、缅甸等地的同行合作,在缅甸克钦琥珀(约1亿年前)中报道了一块奇特的绦虫化石。该化石不仅是锥吻目绦虫的首次报道,也是首个绦虫身体化石,同时也提供了目前最为可靠的扁形动物门身体化石记录,为了解绦虫早期演...
金缕梅科化石花粉的鉴定与归属仍然是孢粉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挑战,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详细的现生花粉形态类型与对应化石类型的比较。根据化石记录(如花粉、植物大化石),金缕梅科的银缕梅属(Parrotia)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远远超出现生种群的分布范围。尽管已有一些关于银缕梅属花粉形态的研究报道,但仍然缺乏高分辨率的形态特征对比与分析,因此,银缕梅属化石花粉的归属仍然存在局限与不确定。
在17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早期,中国西北地区是怎样的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新在宁夏同心地区一处中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近无角犀新属种化石,命名为“同心近无角犀”,根据近无角犀化石在中国西北首次发现,科学家研究推测当地1700万年前仍然存在温暖湿润的环境。
日前,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科学报告》刊登了中国和巴西两国研究人员在朝阳翼龙科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基于对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翼龙化石的研究,两国研究人员共同建立了朝阳翼龙科一个新属种,并将其命名为“友好美丽飞龙”。20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团队与巴西科研团队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密切合作,取得了多项成果。
植物和陆生节肢动物(主要为昆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丰富和最具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与昆虫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深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
长期以来,热带亚洲被认为是东亚植物区系的重要源头。热带亚洲的新生代植物化石记录对于探索东亚植物区系的起源至关重要,但由于植被覆盖较大和古植物学研究基础薄弱的原因,产自热带亚洲的新生代化石非常少。为寻找热带低纬度新生代植物化石,2024年1月16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联合泰国清迈大学在泰国北部开展为期10天的科学考察工作。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朱茂炎研究员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科研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之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中的又一项重要突破,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了...
202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之后,该团...
现生的偶蹄类包括猪形类、胼足类(骆驼),反刍类、以及河马,其中河马被认为和鲸的关系最近。现生的偶蹄类有240种,以不同的牙齿形态和食性,特殊的消化系统,不同的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适应于广阔的生境。所有的偶蹄类,包括早期的鲸类化石,都以双滑车距骨为特征,这一特征也成为构成鲸-偶蹄类支系的直接证据。
皮肤能够为动物提供了敏感、灵活、防水的屏障。但在动物死后,皮肤不能保存太长时间,所以一直以来很难研究皮肤这个器官是如何在古代生物中进化的。
蝉俗称知了,是大众最为熟悉的昆虫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发声机制、长期地下生活习性,以及在文化和生物材料学方面的独特属性而闻名。2024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多国学者合作,对化石和现存蝉总科类群的解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早期的蝉可能无法发出响亮的声音,并报道了已知最早的蝉总科末龄若虫化石。研究结果强调了化石所提供的独特的和过渡性的特征在认识生物演化的重要性,凸显了昆虫...
比利时科学家在一组距今17.5亿年的微化石中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光合作用结构证据,有助于揭示产氧光合作用的演化。相关研究2024年1月4日发表于《自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