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格物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0.113 秒)
致知格物之功          2008/1/15
独知无有不良,不睹不闻,良知之体,显微体用通一无二者也。戒慎恐惧、致知格物之功,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日用伦物之感应而致其明察者,此也。知体本空,着体即为沉空;知本无知,离体即为依识。------录自《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六《致知议略》 王龙溪在此提到了一种独特的功夫:致知格物之功。现在有许多人都极为崇拜功夫,如气功、武功。然而现代人却并不知道自身所崇拜的气功、武功只不过是古人的小玩意,都只不...
独知、戒慎恐惧、致知格物          2008/1/15
独知无有不良,不睹不闻,良知之体,显微体用通一无二者也。戒慎恐惧、致知格物之功,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日用伦物之感应而致其明察者,此也。知体本空,着体即为沉空;知本无知,离体即为依识。------录自《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六《致知议略》 为了深入说明“一”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王龙溪首先提到了独知、戒慎恐惧、致知格物这些儒家最基本的概念。 “独知”的“独”为独一无二的意思,其实指的就是“一...
王道的重建:格物致知新说          2008/1/7
颜元《习斋馀录·言行录》称:“格物之格,王门训正,朱门训至,汉儒以来,似皆未稳。元谓当如史书‘手格猛兽’之格”,‘于格杀之’之格,即孔门六艺之教是也。” 或许受明魏校《大学指归》启发, 钱穆先生的《大学格物新解》引入同属《礼记》之《乐记》及其所蕴含的思维、意义相与发明,并将格物之“物”亦纳入致思范畴以求究格物致知的底蕴,大大拓展了学人的索解思路。 身为文字学家的裘锡圭先生即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辩     中晚明  阳明学  格物       2008/1/7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但中晚明阳明学“格物”观念的发展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由中晚明不同阳明学者的格物之辩可见,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以聂双江、王宗沐、王艮以及刘蕺山等人为代表,将“格物”完全收缩到自我意识的领域,不免取消了“格物”这一经典用语本身所具有的面对客观事物的致思方向。另一种以王龙溪、周...
由杨时,二程洛学派生出道南一脉。经罗从彦、李侗而朱熹,终使理学在道南一脉上登峰造极。朱熹哲学的本体论主张的是理气混合一元论,在工夫论上则经过理一分殊的思想将重心落在了即万物而穷理的外向性拓展上,因此与道南学派将工夫归于内倾的意识修养旨趣迥异。因此,朱熹对杨时的思想多有批评,认为禅味甚重,对罗从彦与李侗推重的静坐也很不以为然。但尽管如此,朱熹对自己所师承的道南一脉仍高度肯定,对李侗尤为敬重。除了理学...
内容摘要:“格竹”事件是王阳明心学发生史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揭示出朱子学内部知识论方法与道德实践目的的内在冲突及其本体论根源,而且还揭示出阳明“龙场之悟”中通过格物问题的方法论转变而完成的从道论到心论的本体论转变,从而建立起以道德理性统率知识理性的道德实践论体系。关键词:格竹,格物问题,本体论转变。  在宋明理学中,圣人之道和为圣之方是圣人之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在一个成熟...
王阳明读书循序致精是格竹失败六年后又一次格物实践,《年谱》记载:先生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2](第1224页)  朱子格物之“物”所指范围甚广,涵盖了人类认...
格物功夫必须向内寻求,切己体当自家心体,发明心之本体至善,则人人可由此成就圣人品格。至善的性是人人生来具足的本体,无需外面增添一分,只在此心存天理、去人欲上用功便是,这就是为学的头脑处。内向性方法以性理为头脑统领知识性的物理,并不因物理有别于性理而把它排斥在外,譬如事父一事,对于其间温清定省之类许多节目的讲求:  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一)          2007/12/18
内容提要: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但中晚明阳明学“格物”观念的发展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由中晚明不同阳明学者的格物之辨可见,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以聂双江、王宗沐、王艮以及刘蕺山等人为代表,将“格物”完全收缩到自我意识的领域,不免取消了“格物”这一经典用语本身所具有的面对客观事物的致思方向。另一种以...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二)          2007/12/18
的书信。其中都谈到了“格物”的问题。在《答聂双江》中,龙溪指出:所谓致知在格物格物正是致知实用力之地,不可以内外分者也。若谓工夫只是致知,而谓格物无工夫,其流之弊,便至于绝物,便是仙佛之学。徒知致知在格物,而不悟格物正是致其未发之知,其流之弊,便至于逐物,便是支离之学。争若毫厘,然千里之谬,实始于此,不可不察也。[20]在这封信中,龙溪讲得比较圆融,既批评了只讲“致知”不讲“格物”的“绝物”,又...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三)          2007/12/18
道愈远矣。[32]在南野看来,朱子学“以格物为功”,不免入于“揣摩义袭”,而双江主张“格物无工夫”,仅“以致知为功”,又不免沦于佛教的沉空守寂之学,所谓“近于圆觉真空”。将南野此信与前引龙溪《答聂双江》相对照,我们立刻会发现,就对双江的批评而言,无论在基本立场还是论证方式上,南野与龙溪简直可谓如出一辙。由于二元论的体用思维方式,江右阳明学的再传王时槐(字子植,号塘南,1522-1605)在一些根本...
中晚明阳明学的格物之辨(四)          2007/12/18
章“‘致知议辨’疏解”,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页315-395。[17]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三《大学古本臆说序》。[18]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十一《答王龙溪》第一书。[19]同上。[20]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九。[21]如龙溪在《答毛治卿》中所谓:“来教疑致知反在格物之先,夫先师格物致知之旨,本无先后,致知者,致不学之知,是千古秘密灵明之窍;格物者,格见在之物,是灵明感应...
——《大学》新读之一颜元《习斋馀录·言行录》称:“格物之格,王门训正,朱门训至,汉儒以来,似皆未稳。元谓当如史书‘手格猛兽’之格”,‘于格杀之’之格,即孔门六艺之教是也。”或许受明魏校《大学指归》启发,钱穆先生的《大学格物新解》引入同属《礼记》之《乐记》及其所蕴含的思维、意义相与发明,并将格物之“物”亦纳入致思范畴以求究格物致知的底蕴,大大拓展了学人的索解思路。身为文字学家的裘锡圭先生即意识到,“...
格物所由以发生展开的这个意义结构,其内容上是社会诸利益关系、思维模式的综合,功能上则是连接个体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中枢。对“格物致知”为何必要?如何可能?过程怎样?目的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都与其密切相关。格物的必要性首先来自儒家学派对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由王道型向霸道型转变这一历史事实的否定性价值评价。儒家并不反对统一。“天下乌乎定?定乎一。”但是,孟子认为,唯有“不嗜杀一人者能一之”。(《...
人模象,自话自说。对儒门来说,这实在让人觉着多少有些尴尬。本文从时代的递嬗、儒家的立场、宗教的背景、人格的建构诸方面对《大学》进行宏观把握,给出自己对“格物致和”的论说,从学术史角度,是试图通过厘定“八条目”与“三纲领”的关系,印证“孔子之道”与“三王之法”的精神连接;从思想史角度,则是希望扭转宋儒以来的心性学诠释进路,从“述”与“作”的苦心孤诣中寻绎先贤所以立言之意,作为今天继承和发展的支撑。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