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海洋科学 发育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3 秒)
星罗棋布于南海的珊瑚礁是南海最重要且独特的地质体,在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行使国家主权、资源供给及生态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珊瑚岛礁的发育演化和成因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842年达尔文沉降理论,迄今科学家已提出多种模式和理论,但存在争议或难以解释的现象,如不同区域和类型岛礁的发育过程和模式、环礁形成的主控因素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团队在软体动物早期发育的细胞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代表性腹足类软体动物笠贝为对象,系统揭示了原肠作用过程阶段中胚层不同细胞群体的发育模式。相关研究成果以Early mesodermal development in the patellogastropod Lottia goshimai为题,发表在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上...
2022年6月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解习农教授、杜学斌教授团队在国际地学TOP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刊)上发表论文,报道了南海西沙群岛全新世-上新世时期生物礁发育的气候背景及海平面控制因素。
近日,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天然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赵建新教授等合作,在南海北部珊瑚礁发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总体环境科学杂志》)上。珊瑚礁以其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初级生产力,被誉为“蓝色沙漠中的绿洲”和“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然而,全球珊瑚礁已进入了一个以“人类活动显著改变地球系统”...
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天然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赵建新等合作,在珊瑚礁发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U-Th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测定南海北部涠洲岛约100个块状和枝状珊瑚样品,并对死亡年代和物种进行分析,揭示了近百年来珊瑚礁的演化历史,发现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退化其实早在1950年左右就已经发生,远早于现代观测记录,并与人类世...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夏少红研究员团队基于远震接收函数成像技术对广东沿海壳内低速薄弱层进行了地震学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该地区中地壳低速薄弱层的三维发育特征,探讨了该低速层对南海减薄陆壳的控制和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近期由博士研究生周鹏翔等人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主导、香港科技大学钱培元教授团队联合探索,以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揭示了视黄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马育儿袋形成和怀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与生理调控机制(图1)。相关研究成果10月13日在线发表在Cell集团旗下国际知名综合刊物《The Innovation》上(期...
2018年10月15日至19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海洋生物遗传发育进化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netic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arine Organisms)”在青岛举行。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院士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李华军向来自挪威、美国、德国和国内的诸位参会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和...
2018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蛋白质组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组贺丽生研究团队的博士生李俊元在国际期刊Peer J(ISSN: 2167-8359)发表了关于灯塔水母逆向发育的最新论文:Ontogeny revers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urritopsis sp.5 (Cnidaria, Hydrozoa, Oceaniidae)...
Nature子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日前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海洋研究所刘保忠课题组参与完成的研究论文"Scallop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evolution of bilaterian karyotype and development",课题组郇聘副研究员为该文并列第一作者。本研究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文章探讨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亲本南方驯化和囊胚期幼体热应激对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刺参亲本分为未度夏(DA)组和已度夏(XP)组,每组设置对照组(C)和热应激组(H),在囊胚期对H组进行45 min、26 ℃的高温应激,然后分别在18 ℃和23 ℃下培育至变态。结果表明,培育温度对H组和C组幼体的生长有显著影响,C组幼体在23 ℃下的特定生长率高于18 ℃,而...
采集在池塘进行育苗的31天前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仔稚幼鱼, 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在水温24. 73±2. 11℃、盐度20‰—24‰、pH8. 0—8. 2条件下, 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 第2天眼点的褐色素增加, 此时仔鱼未开口、眼点未有视物功能; 第3天开口时, 眼大而突出、布满黑色素, 变为黑色的眼睛, 具有视觉功能; 第17...
对广东中新世夷平面上大布河强烈下切的广东大峡谷源头河段的227处壶穴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并做统计分析,结合野外观测结果从统计学的角度定量地描述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壶穴的形成与发育只与河床局部的地质、地貌、流水特征有关, 其形成始于河床床面薄弱处和三角 (撞击) 坑;壶穴形态受构造节理控制;壶穴发育过程中,深度与口径间有很强的 (对数) 正相关关系;壶穴发育过程中,其形态和流水作...
实验研究表明, 整体北东走向的初始断裂的位置大致在珠一和珠二凹陷之间的隆起带下通过, 由北北东-近东西-北东东三段组成; 南海在早期的张开可能伴随约15°的顺时针旋转, 后期存在一期南东向的扩张伸展, 从而使西南次海盆张开; 廷贾断裂可能是南沙盘的西侧边界, 而卢帕尔断裂则可能是印支盘的东侧边界, 之间为印支地块与南沙地块发生块体分离产生的NW走向的裂陷带, 模拟实验中沿着这一北西向沉降带内的北西...
冲绳海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在大陆边缘张裂形成的、处于早期演化阶段的活动性弧后盆地。本项利用多波束勘测数据等精密地形资料和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通过对冲绳海槽及其邻域的地质构造、新生代地层、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对比分析、构造地貌分类与制图研究等方法,对冲绳海槽的地壳性质、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构造地貌分布格局、形成机制、时代、演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编绘了冲绳海槽构造地貌图,建立了冲绳海槽构造地貌发育...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