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稻田土壤相关记录113条 . 查询时间(0.098 秒)
【目的】 明确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域稻田土壤合理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黑龙江省方正县为研究区域,2017年在该研究区域采取114个代表性点位的稻田土壤,选取容重、pH、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东北稻田土壤特征,选择隶属度函数曲线,并确定隶属度函数转折点,依据...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团队通过以13C-水稻秸秆为外源有机碳,以(NH4)2SO4和NaH2PO4作为无机氮肥和磷肥,通过100d的室内培养实验,定量研究了淹水条件下,化肥一次性施入和分次施入(分三次施入)两种方式下,秸秆在稻田土壤中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化肥一次性施入使秸秆碳的矿化率增加了30%,而分次施肥使秸秆碳的矿化率降低了19%。尽管秸秆...
秸秆还田和无机肥料的施用对水稻土壤肥力提升和温室气体(如CO2和CH4)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化肥一次性施入后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转化过程的影响;而这与实际生产中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施用基肥和追肥的肥料施用方式不符。因此,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分次施入对秸秆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和微生物机制,对于明确施肥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固碳效应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探究冬季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和质量的影响,设置5种冬季种植模式:冬季休闲(冬闲)、冬种紫云英、冬种油菜、冬种大蒜和冬季轮作(马铃薯、紫云英、油菜),通过测定稻田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析稻田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和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深度:>2 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其次是<0.053 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1~2、0.5~1、0.25~...
【目的】在农业生产中,脲酶抑制剂 (urease inhibitor,UI) 与硝化抑制剂 (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 常作为氮肥增效剂来提高肥料利用率。本文研究了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施用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后,土壤中氨氧化细菌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氨氧化古菌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
【目的】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深入了解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演变。【方法】试验点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学院基地,设置稻虾共作模式 (CR) 与常规中稻种植模式 (MR),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了土壤氨氧化细菌 (AOB) 与古菌 (AOA) 丰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与MR模式相比,CR模式显著提...
在亚热带农田土壤中,淹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均高于毗邻旱地土壤,而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矿化速率却低于旱地土壤。导致稻田与旱地土壤固碳差异的关键原因有哪些?有机碳矿化与生物及环境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如何?等问题尚不清楚,但这些问题有助于揭示稻田固碳机理及其持续固碳潜力大小。基于此,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邱虎森在苏以荣研究员和葛体达研究员的指导下,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定量研究了不同小分子...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组成,深入认识稻田厌氧氨氧化菌对不同施肥的响应机理,可为合理施肥和理解湿地生态系统厌氧氨氧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不施肥(CK)、单施无机肥(NPK)、无机肥配施牛粪(NPKM)、无机肥加秸秆还田(NPKS)四个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对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土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处理之间厌氧氨氧化细菌丰...
农业—水产复合生产体系(integrated agri-aquaculture system, IAAS)因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及能生产满足市场对食品安全需求的绿色稻米而成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了解这种农水复合系统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对于种养工艺的改进和生态调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稻鳖共作(R-T)和稻田单作(R-M)2种模式下稻田表层和根系土壤微生物的...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金水带领的农业生态过程方向研究团队,在多种养分添加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研究获新进展。施肥(养分元素添加)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如何科学合理施肥促进稻田土壤有机质周转,从而实现稻田土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农业生态关注的重点研究之一。研究施肥(外源养分添加)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微生物响应机制,有助于合理利用养分,深入理解微...
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领衔的农业生态过程方向研究团队,近日在稻田土壤秸秆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微生物计量学驱动机制方面研究中获新进展。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是在生态学背景下,研究生物系统能量流通与多元素(通常是C、N、P、O、S)平衡的科学,是一种分析多重化学元素的质量平衡对生态交互影响的理论,是研究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C、N、P循环的...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组成,深入认识稻田厌氧氨氧化菌对不同施肥的响应机理,可为合理施肥和理解湿地生态系统厌氧氨氧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不施肥(CK)、单施无机肥(NPK)、无机肥配施牛粪(NPKM)、无机肥加秸秆还田(NPKS)四个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对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土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处理之间厌氧氨氧化细菌丰...
[目的]微生物量碳、氮是土壤中易于利用的养分库及有机物分解和矿化的动力,与土壤养分循环密切相关,其变化可反映土壤耕作制度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本研究旨在揭示长期施肥对贵州黄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并探讨其合理培肥模式。[方法]以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依托,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重点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及...
为评价太湖流域水生植物堆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肥力效应,在太湖流域典型稻田连续进行4a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在等氮条件下不同比例的水生植物有机堆肥替代处理(有机氮替代率分别为0、20%、40%、60%、80%和100%)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氮磷钾吸收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和pH值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相比,水生植物有机堆肥与尿素配施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并随着有机肥替代率增加,水稻产量呈...
为弄清不同酸碱度调节剂对稻田土壤中有效态Cd的动态影响差异,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通过对1、5、10、20 mg/kg 外源Cd浓度污染麻砂泥土壤添加4 种酸碱度调节剂处理,探讨在第15 天和45 天其对Cd的有效性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加酸碱度调节剂的对照对比,添加SH1.5、SH3、GG1.5 和GG3 调节剂可在一定程度增加土壤pH,从而降低土壤中Cd 的有效态含量。4 种外源Cd 浓度污染土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