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科学总论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相关记录43条 . 查询时间(0.18 秒)
海洋与大气学院设海洋学系与海洋气象学系,承担海洋科学与大气科学的本科、硕士及博士等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从事物理海洋、海洋气象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开展海洋与海洋气象的监测、预测、评估及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及社会服务。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院的重要科研平台。
大气CO2浓度对陆地碳汇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均匀CO2与非均匀CO2浓度数据,利用地球系统模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丹利研究员课题组开展了大气CO2浓度对陆地碳收支影响的研究。
近日,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胡斯勒图研究员等在美国气象学会的BAM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 new benchmark for surface radiation products ove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retrieved from the Himawari-8/AHI next-generation geostationary satellite”的论...
常有礼,男,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副教授。曾获得云南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云南大学2007-2009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大学2009-2011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指导教师;云南省数学会优秀指导教师。
杨启东,男,汉族,1984年1月生,云南大学大气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大气中云滴及气溶胶关系密切,它们通过反射阳光(冷却效应)和吸收热量(升温效应)等作用影响地球的表面温度。云滴和气溶胶颗粒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转化,影响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
地球的宜居环境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地球系统46亿年的演化进程中,正是偶极磁场的出现改变了地球环境演化的进程,它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同样,地球磁场如果发生异常,也会对地球的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冲击,乃至毁灭。例如磁场倒转时,地球系统就会失去地磁保护,进而可能造成生物大灭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双聘教授李锐及其合作者利用现代卫星遥感、数值模型及交通大数据等研究手段,量化揭示了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和气象条件变化对大气污染物二氧化氮(NO2)浓度分别的影响,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响因子16.96)上。
大气水汽输送(AMT)是北极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最近几十年来北极加速变暖具有显著贡献,但科学界对于AMT的温升效应,特别是其关键物理过程尚不十分清楚。
科学家利用下一代空间和地面的望远镜寻找宜居地外星球,对发现具有可能生命特征的光谱寄予厚望(NASEM, 2019)。无疑,O2和它光化学产物O3仍是遥感生命探测的首选。现在,地球生物圈的光合作用每年向海洋-大气系统提供大约9×1015 mol O2,使O2占大气体积的~20%(Houghton et al., 2002)。但是,产氧光养生物本身的存在可能不足以维持一个强氧化的大气。已有的研究表明,...
二元酸及其相关化合物是有机气溶胶(OA)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OA的来源提供证据。我院Chandra Mouli Pavuluri教授课题组研究了天津市夏、冬两季大气细颗粒物(PM2.5),以期更好的了解华北地区OA的来源和二次生成机制。据观测结果发现,煤炭和生物质的燃烧、区域尺度的原位光化学反应以及远距离传输的老化气溶胶是夏、冬两季水溶性OA的主要来源。 本研究表明,液相环境下二元酸及其相关化合...
近日,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傅平青教授团队和合作者对近年来大气中生物性冰核颗粒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以“Overview of biological ice nucleating particles in the atmosphere”为题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地科院2018级硕士生黄舒为论文第一作者,傅平青教授和胡伟副...
近期,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傅平青教授课题组和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冯钰琦教授课题组合作,对大气气溶胶中羟甲基磺酸(Hydroxymethane Sulfonate,HMS,分子式CH2(OH)SO3H)的含量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近日,德国天文学家在《科学》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两颗比地球稍大的行星,这两颗行星围绕着附近的一颗恒星运行。与其它拥有行星系统的恒星不同,这颗恒星相对不活跃,因此它不会发射可能伤害行星生命的耀斑能量。
2019年,中国科协发布了《分领域发布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从国内、国外科技期刊中遴选出一批科技人员公认、社会影响力强、期刊出版界认可的期刊,进行分领域等效评价。以3年为一个周期,原则上一个周期内每学科开展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认定发布不超过1次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