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大地构造学 >>>
搜索结果: 1-11 共查到大地构造学 博士生导师相关记录11条 . 查询时间(0.929 秒)
张开均,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1. 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及演化2. 中国东部岩石圈构造演化3. 非传统方法特别是沉积地球化学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4. 构造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
闫全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兴趣:中国及邻区古特提斯演化;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新元古代扬子地块陆壳生长方式。
杨树锋,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主任,《高校地质学报》和《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杂志副主编、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委员、浙江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生,1978.2-1984.12在西北大学地质系读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获理学学/硕士学位;1995.9-1999.8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读在职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7-2005.11在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作高级访问学者。1984.12始于西北大学地质系任教至。现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
王志洪,男,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1999年至2003年担任国际学术组织“InterRidge”的中国联系人,2003年至今担任InterRidge China执委。2007年起担任国际刊物“The Open Mineralogy Journal” 编委,2011年起担任国际刊物“Open Journal of Geology” 编委,2013年起担任...
陶明信, 1953年出生,甘肃白银人,男, 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主任、“985”工程平台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与气体地球化学及其交叉(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国家攻关/支撑计划子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与教育部重大项目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在包括《Nature》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各...
徐备,男,1954年生。198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1988—1990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后,1992年美国Smithsonian研究院博士后。多次赴美国加州大学和法国奥尔良大学开展合作研究。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94起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地构造学。80年代开始在华南从事多期碰撞造山带研究,90年代以来在内蒙北部从事元古代地质研究和...
徐备,男,1954年生。198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1988—1990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后,1992年美国Smithsonian研究院博士后。多次赴美国加州大学和法国奥尔良大学开展合作研究。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94起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为博士生指导老师,研究员。研究方向:沉积作用、盆地分析、大陆构造变形。
杨振宇,1963年生,福建省莆田市人。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和古地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在古地磁学及其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地块)显生宙的古地理和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作了一些较系统的研究工作。
赵越, 1955年8月生,吉林长春市人,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燕山地区和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研究,率先提出燕山地区中侏罗世前后陆内变形应当归因于西伯利亚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碰撞拼合,在参加中国南极考察和东南极变质构造研究的十几年中,最早在国际上识别出东南极“泛非”热事件的构造涵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