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地球化学 >>> 元素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 放射性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 地球内部化学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成矿地球化学 勘探地球化学 实验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化学 模式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3.449 秒)
锰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大宗矿种,不仅广泛用于传统冶金工业,也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关键原料。沉积碳酸锰矿床作为锰矿最为主要的产出形式,可用来揭示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当前,沉积碳酸锰矿床的成因存在直接沉淀和成岩转变之争。该争议直接导致对古环境反演解释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影响到对沉积型锰矿成矿机制的准确制约。因此,亟待开展相关研究来深入探讨沉积碳酸锰矿...
寒武纪大爆发自达尔文始,一直为国际地质学界所聚焦。关于寒武纪大爆发的环境控制因素,一直是困扰着演化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的一个学术难题。随着产氧光合作用等的出现,早期地球逐渐被氧化。但是,此种地球大气-海洋系统的氧化过程与生命起源、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一直是待解之谜,特别是大气-海洋系统含氧量在寒武纪大爆发中的作用直到现在依然存有争议。
目前地学界普遍认为低角度断陷盆地是由低角度正断层拆离形成的,具有上拆离裂离和上拆离斜坡两种成因模式。介绍、评论了5种低角度正断层成因模型。以珠江口盆地恩平低角度断陷为例,通过三维地震解释以及平衡剖面恢复,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先存低角度逆断层负反转成因模式。认为不同成因的盆地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低角度上拆离断陷盆地湖盆浅且无裂后沉积,低角度负反转断陷盆地湖盆深并且裂后沉积厚度大,前者往往不具备勘探...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地质与环境实验室山发寿研究团队通过综合研究对比国内外固体钾盐沉积及后期变化特征,得出钾盐沉积前期受盆山地形决定,钾盐沉积于盆地汇水中心,赋存在“凹”形态盐岩体的洼地;钾盐沉积过程中因重力分异导致上覆碎屑盖层下降,比重轻的盐岩及钾盐向上隆起,盐岩体形成“口”形态;钾盐埋藏后期随构造活动的挤压和推覆,盐岩及钾盐进一步向上凸起,盐岩体呈“凸”形态盐背斜。研究人员基于青海察尔汗...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质历史时期最为严重的全球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这一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超过8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的灭绝。长期以来,对于造成这次生命大灭绝的原因一直存在巨大争议,科学家曾提出“天体撞击”、“大规模火山喷发”、“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海水缺氧”等多种假说和解释,但具体的驱动机制和环境因素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在灭绝事件发...
Capella地区整体表现为一"东断西超"狭长型断陷湖盆,具有缓坡带发育多种沉积相带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复杂多变以及湖盆短轴方向存在距离短、多源碎屑物叠置区分难度大的特点。传统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在Capella湖盆陡坡区和长轴入口区的沉积相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在缓坡区和湖心区识别不同相带沉积物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文章对研究区断陷湖盆自身发育特点和地震相模式建立的难点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提出针对不同...
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是铬的主要来源。已有的研究表明,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洋中脊或俯冲带的浅部地幔环境。但随着近些年在豆荚状铬铁矿及围岩地幔橄榄岩中不断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人们也开始质疑豆荚状铬铁矿的浅部成因理论。本文系统研究了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的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床,识别出两类铬铁矿,一类以方辉橄榄岩为围岩的致密块状铬铁矿(Cr1#),另一类是以纯橄岩壳为围岩的浸染状铬铁矿...
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往往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系统 )。根据对几个典型大陆造山带的研究 ,我们把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分为陆 -陆拼接和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 (陆内俯冲 )两个阶段 ;早期陆 -陆拼接阶段直接在俯冲板块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原前陆盆地” ,后期大规模陆内逆冲 -推覆 (或陆内俯冲 )阶段在俯冲板块内部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远前陆盆地”(它比...
通过对中国煤田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 借鉴国外学者对“含煤系统”的界定和划分标志, 运用煤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思路和综合的研究方法, 分析了含煤系统的主控因素, 提出了中国含煤系统的研究思路、构成要素, 建立了符合我国煤田地质特色的含煤系统模式, 即提出了含煤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构成格架。“含煤系统”6个子系统构成, 分别为煤系的地层格架子系统、煤层(群)形态子系统、煤变质及煤类子系统、赋...
记述了发现于内蒙古苏崩晚古新世格沙头期的中兽类软食中兽Hapalodectes 属的一个新 种。 这是软食中兽在中国古新世地层中的首次发现,也是亚洲格沙头期的第二种软食中兽。 已 有的系统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支持软食中兽属和软食中兽科(Hapalodectidae)亚洲起源的观 点。 软食中兽显然是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期间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大陆 的,因而符合“东方伊甸园冶...
SrNd同位素参数广泛应用于岩石物质来源及其成因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者在应用这些参数时并未说明它们的误差大小,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作者首次利用误差传播定律推导出了有关参数的误差估算公式,这些参数包括Sr同位素的初始比值(87Sr/86Sr)t、Nd同位素的初始比值(143Nd/144Nd)t、εSr(t)、εNd(t)、Nd同位素模式...
在大型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内部, 海水与热液流体的混合过程在热液硫化物矿体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之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 例如热液活动区不同性质热液流体之间的关系, 热液硫化物矿体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等, 成为近年来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结合TAG区热液流体化学组成的实测资料, 模拟了经过不同程度改造的海水同热液流体之间的混合过程, 在此基础上...
中国(USTC)和法国(CRPG)两个实验室测定了苏皖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全岩的锇同位素组成, 结果: 187Os/188Os = 0.119~0.129(USTC, n = 25, n为样品数,下同)和0.117~0.131 (CRPG, n=17). 大部分样品的Os同位素组成(< 0.1290)呈亏损特征, Os同位素组成与主量成分之间有线性相关性. 用187Os/188Os-Al2O3代用...
期刊信息 篇名 红土型金矿的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 语种 中文 撰写或编译 作者 王燕,谭凯旋,刘顺生,陈梦熊 第一作者单位 刊物名称 地质与勘探 页面 38(4):12-16,2002 出版日期 2002年 月 日 文章标识(ISSN) 相关项目 地球化学和成矿体系中的非线性耦合与自组织
前人运用CMF模式(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推断熊耳地体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其南侧中晚元古代地层(官道口群和栾川群)的陆内俯冲变质脱水作用,并推测该套地层富放射成因铅和锶,δ^13C和δ^18O值较高,为检验该推论和CMF模式正确与否,作者对该套地层开展了研究,本文报道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13件岩石样品δ^18O值变化于9.1‰~16.7‰,平均13.3‰;4件δ^18CCaCO3...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