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战前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0.052 秒)
2023年11月17日上午9时,应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邀请,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丁见民教授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传染病、迁移与内战前南部种植园社会的重塑》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南强世界史系列讲座”暨“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一,由李莉教授主持。
美国的建国一代“容忍”了奴隶制的存在,直到19世纪40年代,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奴隶制的消亡。但仅仅二十年后,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陷入内战,奴隶制随之被彻底摧毁。反奴隶制政治的兴起和胜利,可谓是“美国历史上最奇特的政治和思想反转之一”。
在20世纪以前的美国,母婴群体的疾苦被视为社会个体的私人事务。进入20世纪后,随着战争和工业化对人口的需求不断增大,母婴高死亡率问题开始引起社会重视,保护母婴健康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诉求。由于地方政府和私人组织在促进母婴健康方面能力有限,进步派和众多妇女组织希望联邦政府能够介入其中。在一战的刺激下,“保护母婴”逐渐被塑造为“爱国责任”和战时议题,这不仅使得母婴健康与国家利益相交织,也给联邦政府介...
在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随着女性禁酒社团纷纷涌现,女性禁酒改革者开始独自创办禁酒报纸。女性杂志的流行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女性禁酒报纸的问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橄榄树》和《百合花》为代表的女性禁酒报纸成为女性禁酒社团的喉舌,也是女性禁酒改革者发声的工具。女性改革者借助禁酒报纸表达她们对禁酒改革与自身公共角色的理解,丰富了禁酒运动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公共参与的自主性。
随着19世纪30年代废奴运动在美国兴起,1833年10月,波士顿出现首个白人女性废奴社团。此后至内战前夕,美国出现大量类似的女性废奴社团。这些社团在为女性提供公共演说的机会和训练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女性废奴社团支持、鼓励女性就废奴主题发表公共演说。格里姆克姐妹是女性废奴演说者的典范,她们的演说事业体现出女性运用公共演说来推动社会改革的过程与意义。另一方面,美国女性废奴社团三次召集全国性女性反...
日本对亚细亚的认识可追溯至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在江户时期的流布。但在日语语境中,将“亚细亚的”(アジア的)作为形容词来描述一种社会形态,则与马克思主义中学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密切相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使用“亚细亚的”(asiatisch)一词来形容原始共同体的生产方式。在1930年左右的日本言论界,这一词汇在亚洲社会性质论争中逐渐拥有“前近代的”“落后停滞的”等词义。
战前,国民政府试图利用禁烟对基层政权与社会进行改造与重构。中央权力对基层的渗透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其衰减与异化现象亦十分明显。国民政府通过"合作型"的监管方式逐步掌握了民众禁烟运动的规模及节奏,此举固然抑制了基层社会的利益表达及政治参与,但从社会治理层面而言,通过合法途径介入民众运动,一定程度上亦呈现出现代政府的职能特征。此种治理方式虽未完成成功,但相对于传统中国而言却是一种历史进步。
“共同体”理论是战前日本中国观的核心部分。自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个理论传入日本之后便成为当时日本认识、研究中国问题最风行的理论。但是,受军国主义政策的影响,“共同体”理论在日本却演化成“中国社会停滞论”。这个观点不但从理论上支持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厌恶、蔑视感情,更重要的是其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之一,得到军国主义分子的拥护和宣扬。时至今日,在日本的中国认识深层次里依...
2015年4月6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检定结果。其中,东京书籍、自由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再次出现倒退。那么,日本为何不断抹杀对外侵略的历史,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根源何在?鉴往知来,考察日本近代以来的历史教育问题,或可得出答案。
战前日本右翼是军国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右翼与军国主义的关系,其实质就是说明战前右翼具有怎样的军国主义成分,以及它在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
淞沪抗战期间,第18军67师201旅少将旅长蔡炳炎由常州洪庙赶赴上海郊区前写给其夫人赵志学的亲笔信。 蔡炳炎(1902—1937),安徽合肥人,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1936年5月晋升为陆军少将。1937年8月率所部向上海进发,参加松沪抗战,26日在罗甸作战中殉国。
2011年9月21日,走进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大厅,记者又看到了那熟悉的一幕:身着白色飞控服的试验队员端坐在监视屏前,严密监控着时时跳动着的数传数据,认真记录、比对着,耳边不时传来清晰的口令报送。
战前日本两大政党内阁,宪政会·民政党与政友会的对中国政策变幻不定,缺乏一贯性。宪政会以《日英同盟》为基轴,强调维护从“二十一条”中获利的外交路线;但在护宪三派内阁以后,却转变为以国际协调、不干涉中国内政为内容的“币原外交”。政友会的对中国政策,从原敬内阁时期的对美协调、对中国内政不干涉,转变为田中义一内阁时期的“自主外交”。同一政党的不同时期,甚至同一人物主持内阁的不同时期,其对中国政策的变化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