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库 >>> 东北亚特色库 抗战特色库 水利学特色库 近现代报人特色库 广播电视报特色库 学者文库数据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特色库 纽约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0.11 秒)
1937年7月7日,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此,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全面抗战,并最终取得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
2018年7月3日下午,纽约市立大学史泰登学院古锋博士应邀到我校作题为“大数据和物联网传感技术的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在长沙理工大学洞庭湖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研究中心举行,学术报告由水利工程学院邓斌博士主持,副校长蒋昌波、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黄创霞、水利工程学院姚宇副教授等参加了报告会。来自水利工程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等学院的4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邓斌首先代表学院对古峰博士的...
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家介绍韩裔美国人历史的博物馆2017年10月13日举行了象征慰安妇问题的少女像揭幕仪式。该博物馆目前仍在建,预计离开馆还需数月。主办此事的韩裔团体表示“目的在于增强对该问题的认识”。出席仪式的纽约州众议员麦隆尼表示:“我们认为(日本)还需要进一步道歉,日本政府有必要采取行动”。他还表示有意在首都华盛顿设置少女像。
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这些报道和评论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状况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客观事实,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状况,以及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又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抗战史。
1943年12月2日,美国《纽约时报》所登开罗宣言(图)。
2012年11月14日,向隆万名誉主任访问了纽约犹太人大屠杀资源档案中心(Holocaust Resource Center and Archives)。该中心位于纽约市皇后区社区学院(Queen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是纽约市立大学(City College of New York)的一个校区。
潘君密,1934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其父为国民党军官,母亲施一鸣是位医疗工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正值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已占领了中华半壁河山,他们全家被迫从南京迁往四川。这时家庭又遭到不幸,父亲将妻子、儿女赶出家门。无奈之下母亲把一对儿女寄养在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潘君密经常食不果腹。由于条件艰苦,儿时的潘君密学会了抓田鼠、掏鸟蛋、生吞蝌蚪等“技巧”,还学会了干农村体力活。8岁时,潘君...
北京时间2012年1月5日上午消息,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传媒业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年前创办的网站比有五十年历史的杂志更有价值,债主拥有了报纸,有线电视频道新闻被持党派立场的人士所把持,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在是社交媒体而不是主流媒体制片人,家里的电视机屏幕并不是人们唯一盯着看的屏幕。 让我们假设天还没有塌下来,而且这种情况将持续。与其回顾已经发生的创造性破坏,不如展望一下未来。未来的趋...
“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日期待定。”2010年9月8日,《纽约时报》主席和发行人苏兹伯格在伦敦的这番表述,这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每天早晨从地铁站花2美元买一份《纽约时报》已经成为许多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纽约时报》将停印纸制版发出了怎样的信号?传统报纸网上订阅是否是未来趋势? 104次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报刊之最的昔日辉煌。
纽约华文报刊的沧桑     纽约  华文  报刊  沧桑       2012/12/7
海外华人的报章、杂志是中国新闻事业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了解一下海外各地华文报章杂志的历史沿革是很有意义的事。以纽约而论,华文报刊历史悠久,但参考资料缺乏,许多精彩情节缺乏文献可征,幸而很多办报之老前辈相当长寿,有些仍旧活跃。我曾采访过很有代表性的几位,如坚持从事纽约华文新闻事业六十余年的《联合日报》社长吴敬敷,出版于纽约的《中国时报》创办人梁声泰和该报总经理余瑶石,《民治日报》、《纽约日报》记者梁...
1908年对于晚清王朝来讲是个多事之秋,光绪、慈禧先后病笃,年仅3岁的孩童溥仪登基,成为清朝皇帝。清廷的重大变故,引起世人瞩目。《纽约时报》发表了以下报道,从另一视角对此作了描述,从中可以看出西方记者对晚清王朝的不同解读。
美国报业巨头《纽约时报》两名前员工1972年8月偶然得到有关水门事件的消息,但阴差阳错没有及时报道,把“良机”白白留给了竞争对手《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
2007年11月26日早晨,繁华的纽约街头,每个脚步都是那么匆忙。很多人一手端着星巴克咖啡,一手夹着报纸。在每天的上班途中,咖啡和报纸是美国人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露出的报头往往是《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这张世界级的百年大报,如今仍然以国际时事新闻的报道传统优势而活力依旧。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2005年8月9日日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美东侨、学等各界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