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调查与评价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调查与评价相关记录334条 . 查询时间(0.612 秒)
2025年4月7日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虽然全国农区大部墒情适宜,但近期降水偏少,春季作物需水量大,环比墒情不足及干旱范围明显扩大。华北黄淮地区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均值为67.65%,环比、同比分别下降7.45、9.17个百分点;20-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均值为74.50%,环比、同比分别下降1.05、5.13个百分点。西北地区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均值为66.17%,环比、同比分别下...
《棉花学报》2022年第34卷第6期目录。
2025年2月15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原一级巡视员陈章全赴资划所廊坊基地,实地考察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国家土壤资源库(北京)临时库建设、样品收集、仓储管理等工作,所条件保障处、所“三普”办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智慧农业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赋能东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产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切实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评价”的科研任务,2024年12月17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
2024年11月15日,随着最后一个土壤三普剖面样点信息的上传,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承担的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调查采样外业工作顺利完成。在陕西省三普办的领导下,在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带领下,在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的通力协作下,我所历时150天圆满完成了铜川市、延安市、榆林市、宝鸡市、渭南市和安康市辖区的26个区县485个剖面样点调查采集任务。
为高效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强化县级成果编制的技术要求,推动县级成果编制工作的落地实施,受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24年10月30—31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县级成果编制技术培训班。全国土壤普查办综合组副组长董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宗,全国土壤普查办相关同志及技术指导组有关专家、各...
外业调查采样是土壤普查最基础的关键环节,是决定普查成果科学性、准确性、典型性的核心。2023年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林西县、翁牛特旗、敖汉旗等5个旗县开展土壤普查,目前5个旗县外业采样全部完成,数据已经全部提至全国平台,旗县完成了自验收工作。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验收方案》的通知》(国土壤普查办发〔2024〕12号)、内蒙古自治区土...
为扎实推进农田建设和三普工作,切实推进内蒙古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排查进度,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2024年10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召开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暨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推进视频会,张雨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赤峰市农牧局副局长麦拉苏、市纪委驻农牧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杜景云、农田建设管理科全体人员、各旗县区农牧局分管领导、农田建设管理股负责人参加此次会议。
2024年10月上旬赤峰市平均气温正常,降水量较少。
黑土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压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大型农机作业的现代化农场是推进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重要载体,因此如何有效保障大型农机作业下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双提升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4年7月19—20日,资划所组织召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信息技术支撑土壤三普成果形成研讨会。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参会。资划所所长吴文斌对信息与数字技术支撑成果形成的新阶段、新要求及省市级成果形成的紧迫性等进行了总体介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清洁流域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采用土壤酶谱分析法可有效评估土壤腐解微食物网状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宏(iMeta)》上。
近日,研究生院根据《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办法(2021年修订)》(沈农大研究〔2021〕29号),经个人申报、校外盲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荐、学校专家小组评审等环节,评选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30篇,优秀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32篇。我院4名博士研究生获评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名硕士研究生获评校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4名专业硕士研究生获评校优秀专业学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利:一种土壤元素分析仪的辅助进料装置。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