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院士相关记录90条 . 查询时间(0.465 秒)
硫酸盐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成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空气质量以及人类健康都有重要影响。目前全球和区域大气模式不能准确模拟硫酸盐的观测结果,说明大气中存在硫酸盐的未知生成机制。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张秀辉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在潮解NaCl颗粒上,SO2可以发生非均相光氧化反应生成硫酸盐。通过实验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证实,...
日列布佐夫(Gelii A. Zherebtcov),俄罗斯国籍,空间物理学家。1938年9月出生于俄罗斯。现任俄罗斯科学院顾问,1992—2012年曾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ISTP)所长。1997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马库·库马拉(Markku Tapio Kulmala)芬兰国籍,大气物理学及陆地生态系统气象学家。1958年10月生于芬兰福萨尔。1988年获得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当选芬兰科学和人文院院士,201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迈克尔·霍夫曼教授现为加州理工学院Theodore Y. Wu教授。2011年,霍夫曼教授被评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其隆起的高海拔大地形被称为世界屋脊,在我国气候变化、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安全屏障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兰州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开展了“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的研究。该研究围绕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控,高原地-气耦合系统...
硝酸盐是大气PM2.5的主要组成。大气硝酸盐的两个主要生成途径分别为NO2的气相氧化(与OH自由基反应)以及N2O5的水解。传统观点认为大气N2O5的唯一来源是NO2和大气NO3自由基的反应,而NO3自由基主要来自于NO2与O3反应。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等项目(22122610, 22188102, 22006158)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
20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题为“Biophysical and Economic Constraints on China’s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的论文,评估了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冬季乌拉尔阻塞事件频繁发生。乌拉尔阻塞事件通常伴随着欧亚大陆极端事件的发生,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少研究指出,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乌拉尔阻塞与北极海冰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鲜有学者从次季节尺度研究北极海冰对乌拉尔阻塞的影响。
男,瑞典国籍,气候学家。1961年7月生于江苏泰州。1992年获得德国美茵兹古腾堡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瑞典哥德堡大学August R?hss讲席教授,哥德堡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2010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地学部侯任主任(2018-2023年)。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大气科学学院谈哲敏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物理学院马余强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大学校友张平、宋保亮、朱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为民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鲍哲南校友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
近日,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建民教授因在环境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当选为欧洲科学院(Acadamia Europaea或The Academy of Europe)院士
2021年4月22日上午,应曹军骥所长邀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David Y. H. Pui教授做了《Green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的演讲报告。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50余人参会。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的团队基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构建了考虑空间气象效应的高性能机器学习模型,能够获取1960年代以来的长序列细颗粒物(PM2.5)历史数据集。该数据集对理解气溶胶长期变化趋势、环境和气候影响以及通过同化到化学-天气耦合模型中构建长期再分析数据具有重要价值。
2021年2月2日,由外交部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致欢迎辞,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作主旨发言,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致辞,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分享了第三极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应对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有益经验和成功范例,并主持了论坛的科学讨论会。来自美国、法国、尼泊尔、不丹、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16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代表以及西藏自...
2020年1月10日,从北到南狂扫中国东部大部地区的寒潮基本结束。6日至8日,在这场几乎与2016年隆冬“霸王级”寒潮量级相当的天气过程中,降温8℃以上的国土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降幅12℃以上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份共计60个气象观测站的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 很多人可能很难将日常生活与全球尺度的气候变暖联系在一起。然而,前几天,公众感受的“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