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欧洲史 >>> 德国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德国史相关记录75条 . 查询时间(2.281 秒)
《德国研究》杂志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承办,是社科领域内的学术季刊,以学术理论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及动态研究,自1986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德国研究及其相关的欧盟研究领域的不断探索,展呈该领域里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中外学者间的广泛学术交流。常设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专栏。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同济大学直属的实体性研究机构,现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并入选上海高校智库(一类)。依托德国研究中心,2017年又成立了“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以加强中德人文交流研究、推进中德人文交流为宗旨。
葛君,上海人,200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进入本科基地班学习。2008年免试直升本系世界史专业研究生(硕博连读)。2012~2013年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访学。2015年取得冷战国际史专业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历史学系任讲师。2023年晋升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教授。
范丁梁,研究领域:西方史学史,20世纪德国史。
袁玮蔓,汉族,吉林省松原市人。2005年9月至2013年6月,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习,获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自2019年7月起,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任教。
《联邦德国对民主德国的经济政策研究(1949—1990)》(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于实证研究,综合运用解密档案、内阁会议纪要、政府文件汇编、统计年鉴等原始资料,结合战后德国从分裂到统一的历程,以联邦德国对民主德国的经济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该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目标、措施及效果,力图揭示出该政策的演变过程,深入剖析促使其发生转变的内外部因素,进而客观阐释其在德国重新统一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及...
李长山,1951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德语专业主任教授。1976年毕业于广东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德国历史的翻译与研究工作。
19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时代,欧洲国家重新编排本国的世界认知体系,以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新兴殖民国家德意志帝国也不例外。在德国,随着知识社会的兴起,对殖民地的认知被纳入帝国政治动员的链条中,催生出以殖民地区为对象的“区域研究”。
19世纪初的普鲁士改革开启了普鲁士—德国通向现代的大门。改革的成果既是德国的遗产,也是欧洲的共同遗产。改革激发了一代代历史学家强烈的研究兴趣,成为德国历史研究的经典话题。普鲁士改革史研究的范式经历了种种转变,但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一直是改革与德国历史连续性的关系、改革的思想基础,以及如何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对普鲁士改革的历史学考察,不仅是为未来的改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更是为了使人们对改革所引发...
德国文化史家卡尔·兰普莱希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写作多部文化史巨著,并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史观点。兰普莱希特的文化史观在德国学界引发巨大争议,同时,在欧美国家乃至东亚国家广泛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热议。这一史学现象得益于兰普莱希特文化史观与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新史学运动之间的同频共振,反映了20世纪初以来日益紧密的史学交往。
16世纪德意志的贫困人口日益增多,缓解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区分救济对象,将救济资源给予真正值得帮助的穷人,因此在济贫改革前后,天主教会与世俗权威围绕应当帮助哪些“穷人”的问题展开诸多争论与竞争。宗教改革前夕,二者主要在乞讨者是否为值得帮助的穷人问题上发生分歧,天主教会对贫困和乞讨的传统看法与世俗政府限制乞讨等主张相矛盾;随后,宗教伦理的转变推动新教地区和天主教地区纷纷进行济贫改革,济贫事务中的教俗之...
现代德国的发展是建立在不同代际学者对其过去的各种认知及其相互争论的基础之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学者沉浸于世界主义的历史观中,关注“帝国”问题,忽视了当时已蓬勃发展的民族意识。但在拿破仑战争的冲击下,德意志学者开始转向一种特殊的民族主义历史观,即“独特道路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