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 语用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语用学相关记录378条 . 查询时间(0.528 秒)
助词“地”是由词尾“地”演变而来的。助词“地”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逆语法化过程,是语法化单向性的一个反例。这一过程历经类推、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再扩展等多个阶段。唐宋出现了一些新的描状结构,词尾“然”因用法限制,不能接在这些描状结构之后做词尾;因为类推机制起作用,词尾“地”取代了词尾“然”。宋代,词尾“地”因用法扩大,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助词。明清,随着描状结构的进一步分...
学界一直比较关注英语中动句的多视角共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带副词修饰成分的类型上。迄今为止的共时研究还未能很好地界定中动句的核心特征并从句法上给出解释和论证。本文将多种类型的中动句纳入统一的研究范畴,考察该句式的起源和发展,并从导致其出现的内部机制和动因上探究其核心特征。结果显示,英语中动句的发展和很多印欧语系中动句并不是同一路径,反身代词在使用上的消退与中动句的起源并没有本质联系。英语中动句起源于...
摘要一直是学术话语研究关注的热点。然而,以往研究很少涉及文学类论文摘要的文体特征及其语言实现方式。通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多维度分析方法,本文对600篇文学类和实证类语言学期刊论文英文摘要(各300篇)的文体特征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与实证类语言学论文摘要相比,文学类论文摘要在叙述性、指称明晰程度、劝说性和抽象性4个维度上都呈现出分值偏低的趋势。具体到语言实现方式上,文学类论文摘要倾向于使用一...
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语用显化的运用存在缺乏与过度两种倾向,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对语用显化与风格再造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儿童文学翻译中语用显化的风格等效原则,即译者应充分把握原文语境中所包含的语用预设,通过强调或明示隐含信息来弥补目标读者可能存在的文化空缺与认知空缺,同时避免破坏原文中暗喻、悬念等文学创作机制,以再造原文中思维、情感和审美风格特质的预期效果,从...
宾语隐形,即及物动词省略直接宾语,是动宾结构的一个特例,也是动宾结构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的经验、情感、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宾语隐形是语用与认知因素共同促成的,构式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与压制使其成为一个意义的完型结构,语用因素如礼貌策略、经济性原则、教化功能等从多方面都影响到此类构式的形成和固化。因此,从认知与语用互动的视角来研究宾语隐形构式,有助于深入理解宾语隐形的认知...
全球范围内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以探究老年人语言衰老问题为己任的老年语言学研究亟待开展。该领域有必要进一步从语用视角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兼具学理与应用价值。在对语用能力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文章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议题出发,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相关成果,发现多模态、生命历程、浮现模型等新的理论视角陆续出现,但相关研究也存在不足:以汉语为母语的老年人语用研究较少;对比研究较少,...
得体性是语言运用的首要特征,是交际语言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语言使用者或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评价标准。在分析得体性起源和界定的基础上,考察不同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中得体性的内涵,可发现得体性主要体现为话语是否与社会文化语境和社交语境相符合。而语用学研究将得体性视为理论构念,对得体性与语境之间关系的讨论兼顾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认为交际活动的意向性作为最基本的语用前提,使得体性构念和语境构念合为一体。这有助于更...
语用障碍问题涉及认知/语言、社交/行为现象,即知识、语言和行为层面出现交流异常,可从心理层面进行解读,因为心理学的传统分类法是从知、情、意及社会化发展等领域去解读语用障碍儿童的心理运作机制。取效行为自然成为解决儿童语用障碍问题的有力途径。患儿在心理表征过程中,在知识、语言和行为层面出现语用障碍,这恰好与取效行为的内涵相一致。本研究对语用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缺陷及执行功能障碍的心理运作机制进行解读,旨...
作为当代论辩研究的一大学派,语用-辩证理论引起中国相关学者极大的兴趣与关注。然而,对该理论模式的引介倾向于孤立地介绍并且几无保留地接受其自我描述及自我阐释,忽略了同步介绍促成这一理论成长演变的相关学术话语环境。这种非批判性及去语境化的倾向不仅使我们对语用-辩证理论的了解流于浅表,而且背离了该理论所提倡的批判理性主义精神以及萨义德就如何对待“旅行理论”提出的“寓抵抗于接受”这一经典原则。本文回顾了国...
人际情感是近年来人际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基于语用学的研究文献,本研究从语用学视角梳理了情感的研究脉络,旨在为语言交际提供更多的人际语用线索。本文首先概述了语言学相关领域中的情感研究,然后重点从人际语用学的视角,聚焦于面子、(不)礼貌及人际关系研究中的情感问题与其表现,最后梳理人际交往中情感的概念化、研究议题与方法,意在揭示人际语用问题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与方法的融合性趋势。
示憾性话语标记语“令(使、让、叫)人+X的是”是一种表示遗憾情绪的话语标记语,如“令人遗憾的是”“使人失望的是”“让人不满意的是”等等。根据示憾情绪的不同,可分为不满、失望、遗憾、惋惜、叹息、愧悔、恼怒、悲痛、担忧、混合等10类。在语用上可以明示小句逻辑关系、对已有结果和潜在结果作出评价。10类示憾情绪根据强调指向的不同,可分为对示憾主体情绪强调、对示憾态度的强调、对示憾对象的强调。示憾强度具体受...
认知科学的发展为中介语语用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基于认知视阈下中介语语用能力研究综述,进一步解读Kecskes的“社会-认知”语用观(SCA)理论框架,试图剖析“社会—认知”研究路向在中介语语用能力习得、评估和发展中的解释力及其具备的应用优势。继而对比中国大学生书面语语料库(CLEC)与英语本族语者书面语料库(FLOB)中人称代词(we,you,they)的选用及搭配情况,以此简要举证SCA所述...
根据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交际的成功在于听话人H通过话语的命题P,基于会话原则推断出说话人S传递的交际意图Q。显然,如何识解话语的命题便成为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关键。后格赖斯语用学提出了识解话语命题意义的不同语用过程,然而忽视了识解话语命题意义的认知机制问题。本文从语法-语用互动关系视角提出语用规约是话语识解的认知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弥补二元语用学研究的缺陷。
本研究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对美国国务院高官发表的有关“新丝路战略”的演讲进行了架构分析。结果发现,该类话语是以美国对外政策话语和“丝绸之路”话语的深层架构为基础,在表层架构对其显性和隐性侧面进行操控性交替运用形成的。总体而言,其表层架构意在表明美国在中亚地区奉行积极的和平、安全、稳定、发展、合作、互联互通的外交政策。其中,次级架构的显性侧面突出“美国对该战略的巨大贡献”和“该战略对阿富汗的重要...
符号学有索绪尔和皮尔斯两大传统。前者用二元论的方法观察抽象的语言系统,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后者在沉寂数十年后,以新皮尔斯主义为旗帜,在解释具体交际中意义的传达和理解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代表性的学说有表征假说、意义几何学、复合话段说、语用整体论等,主张在具体交际主体的全部认知语用背景的基础上,诠释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所谓“语言语义”并不存在,话语解释是一个整体语用推理过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