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地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古地理学相关记录81条 . 查询时间(2.979 秒)
原始鳞木类作为草本石松类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中—晚泥盆世地层中。泥盆纪原始鳞木类研究对深入认识石松类植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早期陆地生态系统以及开展早期植物地理分区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周缘曾报道有丰富的草本石松类植物,尤其是中泥盆世呼吉尔斯特组,此前学者已经识别出了以草本石松类占据优势的植物群。然而,对该区晚泥盆世石松类植物的研究相对薄弱。
古高度重建一直是古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青藏高原隆升对于亚洲季风气候和我国的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变迁目前尚存在很大争议,其中限制古高度反演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相对可靠的代用指标。前人调查发现植物衍生的叶蜡氢同位素(δ2Hwax)和微生物产生的四醚膜脂brGDGTs指标都对高度变化敏感,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叶蜡δ2Hwax指标和brGDGTs指标具有定量重建过去古高...
西藏北羌塘地块位于藏北高原腹地,夹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之间。其中,藏北阿里无人区的古生代地层分布广泛且发育较为完整,但由于剖面平均海拔在5000 m以上,加之野外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该区块的地质研究进展缓慢。
层孔海绵(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层纹状、表面具孔而得名,过去常称为层孔虫,现在通常归为海绵动物。层孔海绵通常生活在温暖、光照条件较好,水动力较强的浅海环境中,往往与珊瑚、藻类等生物大量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生物礁。因而,其也成为奥陶纪—泥盆纪的主要造礁生物。
2023年1月4日,《自然》旗下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孙媛媛博士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Mid-Miocene sea level altitude of the Qaidam Bas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恰尼虫(Charnia)是最具代表性的埃迪卡拉化石之一,在阿瓦隆组合(距今约5.75-5.6亿年前)、白海组合(距今约5.6-5.5亿年前)、纳玛组合(距今约5.5-5.39亿年前)三种面貌不同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中都有发现;其也是迄今为止研究得最多的埃迪卡拉化石之一。然而关于恰尼虫亲缘属性、生长发育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科学问题至今仍没有一致的结论。 此前,恰尼虫属仅有其模式种梅森恰尼虫(Charni...
膏盐沉积通常形成于中低纬度地区的封闭、半封闭沉积环境中,是干旱气候和蒸发相环境的敏感沉积物,具有重要的事件地层学、古地理学和古环境指示意义。寒武纪早期是地质历史中一次大规模的膏盐沉积期,在华北板块寒武系下部地层中就广泛发育有膏盐沉积,这为探讨含膏盐沉积地层的时代,以及该时期华北板块的古地理位置和古环境变化提供了实证材料。
盘古大陆(Pangea)的聚合和裂解引发的板块汇聚和大洋扩张是晚古生代以来全球板块构造研究的前沿热点。位于亚洲中东部的中亚造山带(又称阿尔泰造山带),即古亚洲洋构造域,记录了由古亚洲洋闭合引发的欧亚大陆各块体的碰撞拼合过程,是构建现今欧亚大陆格局的重要造山带。同时,它是全球显生宙地壳增生和改造最显著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大陆成矿域,其成矿过程与增生造山、构造体制转换和新生代改造等密切相关。
我国西藏最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块是目前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区域,其沉积历史、构造演化、古生物面貌和矿产资源等一直是地质学领域研究的热点。2022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针对该区域的下古生界进行多次野外工作,在沉积学、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学、牙形刺和笔石生物地层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腹足类动物作为现代地球上最繁盛的软体动物,其化石组合也有着重要的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意义。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沈佳恒研究员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单籽豆属(Podocarpium)是豆科一个灭绝属,在欧亚大陆拥有丰富的化石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始新世。然而,一些关键地区(如青藏高原)化石记录的缺乏,使得科学家对于该属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演化过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山显任在研究员盖志琨、赵文金的联合指导下,在《地层学杂志》上发表了封面文章,报道了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团队在全国范围志留纪浅海红层中长达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成果。近十余年来,盖志琨带领野外团队跑遍苏、皖、浙、鄂、赣、湘、渝、黔、川、新、藏等省市自治区近50个县(市)的志留纪早期浅海红层,最终在江苏南京、浙江长兴、安徽宁国、巢湖、江西九江、湖北武汉、...
华南板块奥陶系序列齐全、发育良好,是奥陶纪生物大幅射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不过,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板块内部较深水相区,而对边缘近岸浅水相区的关注明显偏少。因此,该区域精细的地层框架仍未建立,也制约了对华南奥陶纪重大生物、环境事件的全面深入研究。
三突起类花粉是一类形态独特、复杂的被子植物花粉,以具三个赤道位置的突起为特征。它主要繁盛于晚白垩世,现已完全绝灭。晚白垩世北半球孢粉植物群可分为正型粉区和以三突起类为代表的鹰粉区。我国东北地区便是属于鹰粉区,产出有大量的三突起类花粉化石。该类花粉形态特征明显、分异度高、地质延限短、演化迅速,在陆相上白垩统划分和对比、古生态、古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意义。
地球生命的演化兴衰往复,跌宕起伏,生物所赖以生存的苛刻环境和条件使地球的宜居环境(气温、氧气等)显得弥足珍贵。显生宙曾发生了五次全球性的生物集群大绝灭事件。奥陶纪末的第一次生物集群绝灭(LOME)是显生宙第二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在不到2 Myr时间内,全球就有约85%的海洋生物物种彻底告别了地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灾难事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