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沉积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沉积学相关记录169条 . 查询时间(1.518 秒)
近日,《沉积学报》收到Scopus Title Evaluation Support的通知,明确告知《沉积学报》已通过Scopus内容选择与咨询委员会(Content Selection & Advisory Board,CSAB)的评估,正式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基于自适应聚类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快速识别边坡代表性滑面的方法,可大幅度提高边坡可靠度分析计算效率,并克服了传统方法在不同参数统计特性情况下需要重复识别代表性滑面的不足,并进一步比较了不同代表性滑面识别方法用于边坡可靠度分析的计算精度与效率,并建议了适应于不同边坡可靠度问题的代表性滑面选择方法,为开展大规模边坡风险评估提供了新途径。
应环境室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李世杰研究员于8月17日来访交流,并在三楼报告厅作题为“青藏高原湖泊古环境沉积记录”的报告,陈敬安研究员主持报告会。李世杰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现代环境特征,指出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与地貌特征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报告中,李世杰研究员通过湖泊沉积揭示冰川变化记录问题引出报告主题,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历程以及团队在青藏高原多年的野外工作,系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冰川正在融化,导致污染物会被释放。处于偏远地区的高山湖泊,大气污染物(人为源)和冰川释放的污染物终将汇入湖泊沉积物中。迄今为止,如何定量不同输入过程对冰川补给湖泊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的贡献,尚未有公开报道。为填补这一空白,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选取青藏高原南部枪勇错(半封闭冰前湖)作为研究对象,钻取了一根长28厘米的湖...
遗迹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保存在沉积物表层和内部的生物活动痕迹。遗迹化石的形成和保存,不仅跟生物的种类和生态习性有关,还与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和生物生活的底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遗迹学作为研究深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在重建古环境、再造和恢复古代生物的古生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白艳副研究员等,首次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吉隆盆地尝试应用叶蜡正构烷烃氢同位素(δ2Halk)和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DGTs)温度计两种新兴的定量古高度计,从新的角度探究这一难题(图1)。δ2Halk与δ18Oc重建古高度均依据沿高度降水的瑞利分馏模型,但其形成和保存过程的同位素分馏机制存在较大差异;GDGTs是来源于古菌和...
重建亚洲季风过去的变化历史是理解亚洲季风变化驱动机制的关键一环,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也十分重要。目前青藏高原东部针对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历史的重建记录仍然不足。在中科院战略先导B项目的支持下,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团队对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冰川成因湖泊(若根措湖,图1)开展了系统14C测年和多指标综合研究,重建了青藏高原东部过去6千年季风变化历史。其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气候学权威期刊Climate Dyn...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蔡书慧副研究员与合作者对陕西西安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杨官寨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磁学研究。杨官寨遗址北部发现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考古工作者在环壕西南部进行深入发掘,揭露出5-6 m的堆积剖面,文化层清晰,遗存丰富,并含有碳屑,是理想的考古磁学研究对象(图1)。本研究采集了该剖面中的陶片、碳屑和定向沉积物,开展详细的年代学、地磁场古绝对强度和...
化石磁小体是由趋磁细菌产生的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纳米级磁性矿物,通常为磁铁矿或胶黄铁矿。常见的化石磁小体的形状有立方八面体状、棱柱状和子弹头状,是趋磁细菌基因严格控制的产物。由于趋磁细菌生理活动和细菌类型对包括氧气浓度等多个环境因子都较为敏感,因此,化石磁小体有潜力作为古环境重建的代用指标。化石磁小体属于单磁畴、强磁性颗粒,亦是沉积剩磁的良好载体。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吉涛研究员曾于2014年和2015年两次受哈佛大学Andy Knoll教授及加州理工学院John Grotzinger教授的邀请和资助,参与美国得克萨斯州Van Horn地区的中元古代碳酸盐岩沉积序列的野外工作与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近年来,陈吉涛等联合美国同行,连续多年对宁夏贺兰山北部保存很好的、未受变质变形作用的中元古代地层(黄旗口组和王全口组)开展野外调查,并...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为剧烈、地质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这一区域特殊性与黄土高原的地质气候背景和黄土的特殊物质结构密切相关。黄土是一种结构脆弱和水敏性极强的特殊土,遇水软化,易发生侵蚀、湿陷流变、滑动等一系列水敏灾变行为。长期以来,黄土垂直节理在黄土高原微地貌演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定量描述和理解黄土垂直节理的成因和演化模式一直是黄土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
2020年1月19日,第二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19名“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受到表彰,我校沉积地质研究院陈洪德教授位列其中,获此殊荣。陈洪德长期从事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四川盆地川东北、川中大型油气聚集带的发现、勘探等事业作出了贡献。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我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4项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我校校长孙友宏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顶部驱动精准控压科学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我校郑远川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项目“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登发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项目“中国西部海相...
2020年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在这次奖励大会上,我校共获得3项国家科技奖,作为牵头单位获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分别是刘树根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项目和许强教授主持完成的《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