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岩土力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岩土力学相关记录279条 . 查询时间(2.807 秒)
2018年9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的科研成果“深部岩体复杂力学响应关键实验技术与装备”通过201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项目公告(技术发明奖)。该项成果由武汉岩土所周辉、胡大伟、张传庆科研团队历时7年完成,通过原始创新、继承创新和集成创新等技术创新模式,构建深部岩体力学关键实验技术创新链;通过自主应用、合作研究和推广应用等应用创新...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计算岩石力学研究团队,致力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与方法、边坡工程与加固技术、计算岩石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基于多点约束,发明了一种锚索的锚孔内根键式承压机构和组装方法、根键式锚索、向锚孔注浆的方法。该锚索的承压机构由设有锥孔的承压板、根键、锥塞构成,沿承压板径向设有键孔,锥塞推入承压板时根键穿过键孔一部分插入岩土体,一部分留在承压板。该根键式承压机构,由未被扰...
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页岩气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盆地震旦系页岩层是十分具有开发前景的目标储层。然而,目前对震旦系页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性特征、沉积环境以及储层评价等方面,而对其声学及力学特性的研究缺乏系统的调查。基于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琦团队利用多通道高速波形采集装置,系统测量了四川盆地震旦系页岩在三轴压缩破坏过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土动力学组研究员韦昌富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考虑微观物理化学作用力的白垩岩的本构模型,充分解释了白垩岩的化学流体敏感性。该模型考虑了两种水弱化机理:毛细作用、白垩岩和饱和流体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为基础,以粒间应力作为本构变量。该粒间应力是基于真实孔压的概念,考虑了微观的物理化学作用力,包括Donnan效应、毛细和吸附;从而可以将化学和力学加载采用同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典森和陈卫忠所在团队长期致力于包括多孔介质渗透率测量、水力压裂增采在内的多孔介质流体运移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针对各种测量方法的理论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和求解,并对其中的重要参数进行了讨论,尤其通过数值模拟的形式对有效孔隙率对流体压力传递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理论解的不足,提出了符合试验现象的解释。针对脉冲法的常规形式,提出了通过使用压力曲线求解孔隙率的...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海翔首次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CO2在粘土层间孔隙中各种扩散系数,尤其是M-S和Fick扩散系数随地质条件(压力,含水量,温度)的演化。与通常自扩散系数随浓度(压力)增加单调减小不同,受粘土自由体积的影响,CO2自扩散系数随CO2压力先增后减。CO2的M-S和Fick扩散系数随着CO2压力,含水量和温度的升高单调增加。基于自扩散系数和M-S扩散系数,研究人员提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董毅长期致力于包括非饱和土测试技术与理论在内的多相岩土介质力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针对非饱和土的最低势能(或最高吸力),从热动力学原理出发,提出了基于系统自由能的势能计算理论框架,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模拟了二氧化硅矿物晶体单元格表面的单层水分子膜吸附过程,并计算了该过程中体系自由能的变化。
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巨大、绿色可再生,是一项战略能源,日益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高度重视。深部干热岩地热开发通常是将流体工质(如水、二氧化碳)注入地下裂隙通道中换出热能并循环至地面系统。热工质在裂隙中的流动换热规律及其表征是其中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也是开采方案优化设计以及高效采热技术开发的基础。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白冰及研究员李小春等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取得系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韦昌富团队在不同压力、边界温度、初始土样高度条件下,对饱和粉土进行了冻胀试验,研究了温度梯度、冻结速率、土样高度和压力对冻胀的影响。当土中温度变化很缓慢时温度场可视为准稳态,冻胀速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例增长关系,其比例系数随着压力增大而线性减小;冻土中温度变化较快时,冻胀速率还与冻结速率有关。将总冻胀速率分解为准稳态冻胀速率与瞬态冻胀速率。准稳态冻胀速率与压力和温度...
2018年4月14日,由西安科技大学杨更社教授及其团队青年学者发起的第一届寒区岩石力学与工程青年学者沙龙在西安举行,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李树刚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辞。会议邀请了重庆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寒区隧道、道路安全及健康,冻岩力学和冻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等问题作了特邀报...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在页岩气藏气水流动机理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科研人员设计了页岩水吸附解吸及渗吸装置,研究了页岩的水吸附解吸和渗吸特征,揭示了页岩水吸附解吸和渗吸机理,建立了页岩水吸附扩散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中水吸附与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密切相关,GAB等温模型可以描述和预测其吸附过程,而FHH曲线可用于区分...
2018年1月28日,地球物理领域知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宁伏龙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基于粉土/砂直剪测试的含水合物沉积地层力学强度评估(Strength estimation for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from direct shear tests of hydrate-bearing sa...
目前,全国共有尾矿库11359座,其中五等小型尾矿库占总量66.9%,具有在线监测技术的尾矿库数量为1102座,而每年投入的整治经费呈逐年增加趋势。尽管如此,全国仍有31座危险库,1451座“头顶库”和466座“三边库”,这些尾矿库安全风险程度高,且大多位于人口稠密的城镇与村庄上游,威胁着库区下游的城镇和村庄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施工过程力学课题组通过对三维应力传感器技术理论、状态信息实时感知及智能在线处理等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自主研发一种高精度的光纤光栅三维应力传感器,其耐腐蚀性、抗地下水和电磁干扰性能及长期稳定性大幅提高,可同时实现对工程建设期的岩体地应力测试和工程运营期的长期实时跟踪监测,填补了业内空白。(2)以物联网、智能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